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新手入門】 時速25公里騎行1小時,絕大部分人都能做到
實用技巧
針對海鷗島的路線,我個人會用到以下騎行技巧:臀腹發(fā)力。站立過坎,過彎,氣動姿勢。這些不是什么高深的技巧,上手難度很低,會騎單車的很快就能學會。新手也不要以我為準,我只是分享個人經(jīng)驗,供大家參考或者批評。
某些不騎車的鍵盤俠會說單車運動只鍛煉下肢,如果只用腳來騎車,那肯定會很累。最好是用臀部和大腿的肌肉來發(fā)力,讓大腿帶動小腿踩踏。有些新手上肢和手部容易累,有可能是長時間用手撐著車把騎行,手掌承受太多壓力,最好是腹部稍微用力收緊,粗俗地講,就好像拉屎的感覺。上半身靠腹部支撐著,而手部只是自然得搭在車把上。臀腹發(fā)力合起來,跟蹲馬桶差不多,大腿踩踏,腹部支撐,手臂自然伸前扶著車把。當然了這姿勢只是理想狀態(tài),發(fā)揮作用的前提在于合適的車架幾何,合適的身體素質(zhì)。所以要不斷地微調(diào)車把的高度和前伸,讓單車更加適配自己的身體。也可以給車把加個副把,可以在騎行中時不時更換握把姿勢,讓上肢和手部更不容易勞累。
▲傳說中的腰馬合一
路面不可能永遠是平的,例如經(jīng)過海鷗島的水閘時,路面有坎。為了舒適快速地通過,運用站立騎行的技巧,停止踩踏,利用慣性前進,雙腳一前一后,不要一上一下,屁股離開坐墊,四肢關節(jié)特別是手肘和膝蓋,保持彎曲并且放松,這樣做是讓身體成為避震器,吸收路面坑洼帶來的沖擊。
▲公路騎行中,身體才是最好的避震器
過坎時雙腳一前一后,過彎時雙腳一上一下,而且哪個腳在上哪個腳在下,要明確要求。轉(zhuǎn)向哪邊,那個腳就在上面。例如轉(zhuǎn)左彎,那就左腳在上,右腳在下,反之亦然。其實不用死記硬背,這技巧能讓過彎更加順暢,騎得多了就自然而然地形成肌肉記憶。
▲過彎前要適當減速
來到海鷗島的南邊,風特別大,逆風騎行時就需要把身體趴低,小手臂大致與地面平行,盡量減少迎風面積。低趴姿勢騎行時,對腰腹的肌肉要求較高,不然這個姿勢保持不了多久,同時不能失去對單車的操控能力,就算趴著騎,也能正常轉(zhuǎn)彎、剎車,和接受地面坑洼的沖擊。我個人用平把趴著騎更容易累,這姿勢堅持不了15分鐘,而彎把的握持姿勢更多,把帶纏繞的地方都可以抓,通過變換姿勢我能堅持一小時。有些人質(zhì)疑折疊車改彎把的意義,更多的握持姿勢就是意義,以后有機會專門出期視頻講折疊車改裝彎把,告訴大家彎把并不是競速專利,休閑騎游也很好用。
▲速度越大,風阻越高
不少人的手比較嬌小,抓下把位時手夠不到手變。其實所有的手變都能調(diào)節(jié)撥桿的行程,把上面的手變膠套掀開,能看到微調(diào)螺絲,順時針旋轉(zhuǎn)就能縮短撥桿到彎把的距離。
▲微調(diào)剎車行程的螺絲
尾聲
騎完一圈下來,如果覺得屁股痛、手麻等不舒服的情況,很多老手會說要適應,要多騎多習慣,對此觀點我完全持反對意見,我認為新手遇到舒適性問題,先不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太菜,而是要把問題歸咎客觀條件,用批判性眼光審視運動器材和裝備,記住是人騎車不是車騎人。環(huán)海鷗島約30公里,我認為是身心愉悅的健身運動,除了有點累,身體不應該有任何疼痛,只有舒適性問題解決了,才有可能進入下一期,單日騎行100公里。好,以上是本期視頻內(nèi)容,有什么問題盡管在評論區(qū)留言,我最喜歡和大家親切友好地交流,下期見。
責任編輯:一棟五樓大草莓
喜歡騎自行車的攝像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