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再造巨人#從通勤少年到踏入深坑
美騎編輯按:環(huán)法狂歡月“重新出發(fā),再造巨人”有獎征文活動火熱進行中,說一說你在騎行的途中遇到的困難或阻礙?是如何克服的?克服這些困難的動力是什么?捷安特整車和CCC車隊隊版騎行服、頭盔等你帶回家。
一、買車篇
上初三的時候,我每天都走路上下學,看到別人騎車煞是羨慕,于是就有了買輛自行車的念頭。家長帶著我輾轉本地各個車店,最終,我在捷安特專賣店遇到了它。
▲2017 ATX 660
▲攝于提車時(當時沒裝梁寶真是慶幸)
那時候一看到橙色的車身,我就眼前一亮。嗯,顏色夠騷,我很喜歡。
當時的我什么也不懂,把各種東西都往車上裝,還整天被技師哥哥逗來逗去,如今回想起來真覺得就像個傻子似的。
▲撕去了輪組
▲原裝的最后一張照片
之后,我漸漸接觸了自行車這項運動,也慢慢了解到許多專業(yè)知識。這個時候,我才知道我的這輛車有多菜,以及自己曾經(jīng)原來干了這么多沙雕的事,如往剎車片上抹粉筆灰、抹膠棒去異響,拆了剎車片卻沒內六角拆夾器...
于是乎,改車就變成了必然的事。但由于我還是個學生,資金短缺,所以改車的工程就先從剎車開始。我找遍全網(wǎng),搜集各種剎車的知識,最后買了一對m315。隨后,又買了m310的分體式指撥,還換了個便宜的把套。
▲現(xiàn)在看來,當時裝的東西還是有點多
▲小細節(jié)
這時候,我的車已經(jīng)有一點Xc Racing的感覺了,我也開始嘗試跳臺階了。
不過,畢竟還是個萌新,所以跳臺階我摔了不知道有多少次。而且當時我還不知道降座包,因此給我的這個“小弟”也帶來了不少重擊。
▲從這個角度拍攝還是非常有Pro的感覺
到了初四的時候,同學買了輛斯特拉93。看著車棚里細輪胎彎把的異端,我萌生了買公路的念頭。
我再次將目光投向捷安特。當時天真的我以為只要買輛3000元左右的入門車就可以了,而且當時2018款Scr 2的涂裝也是十分漂亮的。但是經(jīng)過深入了解后,我才發(fā)現(xiàn)Claris2400套件實在是太低端了,它的螳螂須看起來也非常礙眼。隨后,我看見了美騎網(wǎng)有關Scr1的評測,覺得Sora大套件很不錯,于是確定了換車的目標。
▲2018 scr1
▲2018 scr2
可是,事情出現(xiàn)了轉機。
橫空出世的2019款Scr 1,捷安特又閹割了牙盤。而我正是因為喜愛Sora牙盤,才想買這輛車的。
▲2019 SCR 1
我咬咬牙,改變自己的買車目標為TCR 6300,其中它的檸檬綠配色我覺得特別漂亮。
▲TCR 6300
轉眼間就到了中考,我考出了不錯的成績。但當我興沖沖的去車店訂車時,卻得知TCR6300已經(jīng)停產(chǎn)了,而替代車款卻還沒有更新。
幾天后,我在貼吧里得知了TCR6300替代車款TCR SL 2的消息,便讓老板訂了車。一周后,車到店了。
▲2019 TCR SL2
換了公路車以后,我感覺自己整個人都不一樣了。剛騎上車,就覺得自己像《長騎美眉》中的女主角一樣,仿佛長了翅膀,有種隨時起飛的感覺。
▲后期撕去了輪組貼紙,有種碳刀的感覺
我開始漸漸參與各種騎行活動,不論是為了拉同學入坑的休閑騎,還是晚上環(huán)山的拉練...我都樂在其中。當然,頭盔、手套、水壺騎行服等一眾裝備也成為了我的標配。
▲窮學生的迪卡儂三件套
▲捷安特選的飛輪效果不佳,大小堪比山地車飛輪
二、改車篇
既然入坑了,改車就自然要搞出自己的風格。
附上我通勤高速山馬的換裝配置:
1、禧瑪諾tourney小套:實在沒錢
2、mosso m5e硬叉:通勤快速
3、道卡斯坐墊:又厚又軟
4、彥豪Dranco m340剎車
5、捷安特tcr輪組貼紙:沒錯,是從公路車上撕下來的
6、美利達comp短把立:原裝太長
▲我對車的顏值很滿意
山地車改了,公路車自然也要一番改動。
附上公路車的換裝配置:
1、禧瑪諾4700壓縮盤:我的菜腿踩不動標準盤
2、xxf 夜鷹輪組:據(jù)說是千元價位中,性價比極高的輪組,與r3同級別。
三、總結
從通勤的ATX660到競賽的TCR,捷安特帶給了我極大的樂趣。自從騎車后,我真正的融入了一種運動。我開始喜歡環(huán)山路的風,喜歡騎車穿越古巷聽花鼓的回響。既喜歡成群結隊在郊區(qū)疾馳,感受腎上腺素流動的激情,又喜歡獨自一人慢下來去欣賞城市的風景,排解自己的憂愁。
望著路上走路回家的人們,我想,他們是否也在羨慕我呢?
送捷安特最新款TCR ADV 2 ,“再造巨人”環(huán)法征文火熱進行中,詳情請戳:
http://www.ruzhipincn.com/news/42279.html
往期回顧:
責任編輯:余孟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