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luò)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山路任你掌控——KONA Process 153 DL
KONA Process系列中“Process 153”是行程第二長的一款車,在這個系列中,還包括同為27.5寸輪徑的Process167、Process 134,以及之前測試過的那款標新立異的29er的Process 111。也許你猜對了,每款型號中的數(shù)字都是和車子的避震行程對應(yīng)的(單位是毫米)。相比早年款的KONA Humuhumu-nukunuku-apua’a(夏威夷一種魚類的名稱)長長的型號名相比,簡單的數(shù)字命名是多么的簡單省事。
Process 153 DL這款車可不是虛有其表,66.5°的頭管角度,和一系列的配置足以向你證明它經(jīng)得起嚴酷的考驗。這輛測試中的Process 153是L尺寸,不含腳踏為14.5kg,售價為4999美元。另外,在高配版DL車型外,還有一款低配版可供選擇,售價3399美元。(國內(nèi)官方高配版整車售價為32800元,低配版整車售價為22800元)。
整車細節(jié)
車架:鋁合金車架,搖臂獨立避震結(jié)構(gòu)
用途:Enduro/AM
輪徑:27.5er(650B)
后輪行程:153mm
前叉:RockShox Pike RCT3 160mm
后避震器:RockShox Monarch Plus后避震器
重量:14.5kg(不含腳踏)
官方建議零售價:4999美元(國內(nèi)官方高配版整車售價為32800元,低配版整車售價為22800元)
車架設(shè)計
由于搭配了升降座,Kona的設(shè)計團隊在Process 153上實現(xiàn)了不可思議的低跨高。他們將車架的立管高度降低,并依靠升降坐桿的外管被固定的部分,供車手可以進行額外的坐管長度的調(diào)節(jié),以獲取理想的腿部運行范圍。這樣的設(shè)計,同樣也可以在一臺L尺寸的車架上,將座管長度保持在近18英寸(450mm),同時,跨高只有26.18英寸(665mm)。這組數(shù)字,出現(xiàn)在一臺6英寸后避震行程的27.5輪徑的車型上,令人印象深刻。
除了在搖臂上那個連接前三角的碳纖小支架外,Process 153的車架管材全部都采用了6061鋁合金抽管制造,其后三角的設(shè)計盡可能的達到無比的兼顧,而車架其他部分,從U形轉(zhuǎn)點到后上叉的形狀,以及粗壯的主轉(zhuǎn)點(似乎是使用了BB92的中軸的外殼制成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能夠達到兼顧耐用的目標而打造。在車架的其他七屆方面,Process 153前后變速采用了干凈利落的內(nèi)走線設(shè)計,而剎車油管,以及內(nèi)走線坐桿的油管都工整的被固定在下管的夾線處。另外在下管的下端部位,還設(shè)有水壺架安裝位置,但你懂的,當騎起來時,這個位置非常容易受到泥水的飛濺,但這個位置總歸比沒有要好。
Kona將Process車架的避震結(jié)構(gòu)稱之為“搖臂獨立避震”
搖臂獨立避震系統(tǒng)
Process車架采用了多連桿式的單轉(zhuǎn)點避震結(jié)構(gòu),Kona對于這種結(jié)構(gòu)可以說是駕輕就熟了,曾經(jīng)他們的第一款全避震車型起就在使用。但在這款Process身上,這樣經(jīng)典的避震結(jié)構(gòu)卻得到了改進,以很好的搭配于這款車超低的上管高度。Kona將Process 153這款車架所采用的避震結(jié)構(gòu)稱之為“搖臂獨立避震結(jié)構(gòu)”,即車子的座管直接連接于一個鋁合金搖臂,同時,搖臂又連接于一個U型支架,并且利用這個支架驅(qū)動后避震器。U型支架特殊的接口與后避震器的鏈接,無需使用襯套或者DU類的組件,這樣的設(shè)計也方便將來可以選擇不同的避震器搭配Process 153車架。
因為要將一輛車設(shè)計的更加妥協(xié),Process 153這款車最終被設(shè)定為153mm避震行程,而不是大家常聽到的160mm或者165mm避震行程,這樣看上去雖然有點奇怪,為什么是153mm?這個數(shù)字是如何得來的?這么說吧,KONA的設(shè)計師并沒有坐在沙發(fā)上夸大其談的說“我們來設(shè)計一輛160mm的27.5輪徑的山地車吧”,相反,他們首先注重的是將車架的角度設(shè)計到最合理的程度,并不是一開始就先定好車架的避震行程。Process 153超短的后下叉是設(shè)計師們最先看重的設(shè)計,在這個設(shè)計過程中,需要稍微犧牲掉一點車架行程,卻可以換來425mm的后下叉長度,同時,還能夠保持較好的頭管角度,以及上管長度和輪胎間隙。另外,后搖臂的連接處,配合后避震目前的氣壓,也可以提供出一條很有樂趣的杠桿比曲線,為騎行大大降低震蕩所帶來的困難度。
U型支架將后膽的尾端和后上叉直接連接,鏈接后膽前端的位置看上去很薄,但實際上卻是一塊很寬的三角形鋁合金材料焊接在上管。
配置信息(15年款可能有出處)
零售價:$4999(中國大陸零售價¥32800)
行程:153mm
后避震:RockShox Monarch Plus RC3
前叉:RockShox Pike RCT3 Solo Air 160mm
飛輪:SRAM XG-1070 11-36
曲柄:SRAM X9 22/36T帶護盤
中軸:SRAM Press Fit 92
后變速器:SRAM X0 type 2中腿
前變速器:SRAM X7直裝
指撥:SRAM X9
把橫:Race Face Atlas FR
把立:KONA40mm
把套 :Kona鎖死把套
剎車:Shimano XT,前203,后180
花鼓:Shimano XT中央鎖死
輻條:Sandvik不銹鋼
車圈:WTB Frequency Team i25
輪胎:Maxxis Highroller II 2.3" EXO 3C
座墊:WTB Volt Team
座桿:KS Lev Integra
Process 153 DL騎行測試
Process 153是你下山時的好伙伴。艱難陡峭的下山路段絕對合他胃口。一旦騎上他,你就能感受到他的角度是如此給力。
爬坡表現(xiàn)/車架尺寸
L尺寸的Process 153車架水平延伸長度達460mm(Reach值,頭管上端到五通中心點的水平長度),這也解釋了Process系列整車上為什么配備的是40mm的短把立。在Kona的幾何角度哲學(xué)中,長上管搭配短把立,可以給車手提供更好的騎行姿勢,有助于他們?nèi)スタ思夹g(shù)性的路段。而不是單純的在任何車架上都配備短把立,單純的給任何車架都配備短把立可能會導(dǎo)致車手的中西后移,反而不利于操控。
圖中的測試者身高為1.79米,可以輕到操控M或者L尺寸的Process 153 DL,但,如果選擇M尺寸,則會稍微減弱KONA“長上管、短把立”這個概念的優(yōu)勢。同時,這也可能需要將車上配備的升降坐桿再向上拔出一些,甚至?xí)纬龅阶鴹U最少被固定部分的警戒線,才能夠獲取較為舒適的腿部運行范圍。
這么看來,L尺寸的Process 153 DL才是更適合1.79米的測試者。車子裝配完畢后,測試者對其進行了初步的騎行體驗,對整車的角度,以及尺寸還存有一點疑慮,但后來將坐墊位置稍稍前調(diào)之后,便形成了舒適的騎乘姿勢,經(jīng)過這樣一番未調(diào)后,發(fā)現(xiàn)Process 153 DL的水平延伸長度也是不很長,反倒讓人覺得似乎太短了。
把立雖然短,而且配用了160mm形成不可調(diào)的前叉,但Process 153 DL在進行爬坡過程中沒有讓我感覺到飄忽不定操控感,并且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將重心前傾,無論是俯身騎行,還是戰(zhàn)力踩踏,都有足夠的空間讓你重心前移,并且能夠使你穩(wěn)穩(wěn)的將車子的前端壓在地面。另外,Race Face Atlas 785mm車把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不僅提供了充足的杠桿比來對前輪進行操控,而且無論你是要提頭騰躍,還是碾壓急彎,均可讓你自如應(yīng)對。
這款測試的整車重量為14.97kg(含腳踏),配備了Maxxis High Roller II輪胎,所以,不要指望這款Process 153 DL能為你提供多么優(yōu)秀的爬坡性能,但它爬起坡來絲毫沒有拖泥帶水的感覺,即便是將Monarch Plus后避震器全開,后輪的運動也能夠得到很好的控制。這也很好的體現(xiàn)出Process 153 DL車架的避震杠桿曲線和避震器的搭配吻合。在進行較長的爬坡過程中,我通常會將后避震器調(diào)校到踩踏平臺位置,以此獲得更高的踩踏效率。同時,也保證即使是在站立踩踏時也能獲得相當好的抓地。雖然在這一類型的車型中,2x10的傳動系統(tǒng)已經(jīng)逐漸要退出舞臺,而且Process 153 DL上配備的22-36系統(tǒng),和時下流行的1x11系統(tǒng)相比略顯低端,但在漫長且折磨人的爬坡中,卻相當受用。
Process 153讓你在越野路段中高速飛馳
下坡表現(xiàn)
Process 153在下坡中如惡魔一樣兇猛,崎嶇坎坷、陡峭嚇人的路線正合他的胃口。而且一旦下坡開始,Kona先進的角度設(shè)計便優(yōu)勢盡顯。425mm的短下叉和較長前部中心使得車手可以毫不猶豫地橫沖直撞。寬把橫和短把立也便于車手打開肘部,擺出進攻姿勢。無論路況有多艱難,在Process 153面前都會顯得捉襟見肘。在慢速的技術(shù)性路段,對整車進行控制確實稍顯吃力,不過魚和熊掌不可兼得,Process 153車型在高速下的操控性還是相當好的,而這也是Kona的設(shè)計初衷。
即便是全速通過顛簸路段的時候,Process 153依然表現(xiàn)得靈活躍動。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功勞要歸功于RockShox Pike前叉和Monarch Plus后避震器!爸卸沃巍彼坪跻呀(jīng)成了當今市場上的一個新的關(guān)鍵詞,不過在考量避震性能方面,這確實是很重要的一點。在騎行中,Pike前叉和Monarch Plus后避震都體現(xiàn)出了很好的中段支撐,在大沖擊之后迅速歸位,同時也減少了任何不必要的、可能對操控性帶來影響的壓縮。這一特性使得車手可以避免被那些會減慢速度的坑洞所困擾,同時保持一定長度的有效行程來應(yīng)對那些超大的障礙。另外,這套避震系統(tǒng)對起跳前車手對車的預(yù)壓提供了很好的支持,而即使是飛過大的障礙落地時,避震器的設(shè)定也可以避免出現(xiàn)明顯打底的感覺?偟膩砜,在這輛車的整個避震行程使用中,車手的感覺非常順滑,車子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談到過彎的表現(xiàn),我認為,在滑雪領(lǐng)域由Shane McConkey最早提出的 “slarving”一詞最能恰如其分地描述Process 153 DL的過彎性能。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呢?它描述的是滑雪中在過彎滑動的同時去用雪板切削雪面的動作。騎在Process 153上通過連續(xù)的S彎的時候,得益于超低的跨高,車手可以避免將膝蓋磕在上管上,同時又能輕而易舉地將車子推向側(cè)面。而堅固、強壯且短小精悍的后三角則有效地保證了整車可以精確入彎,突破極限。在空中做動作時,低上管的好處也得到了體現(xiàn)——為車手提供了更寬闊的空間,可以在空中進行調(diào)整,從而保證平穩(wěn)落地,而不是被卡在一堆鋁合金管子中間。
153車型對飛跳動作應(yīng)對自如
配置點評
SRAM 2x10傳動系統(tǒng):盡管2x10系統(tǒng)在爬坡時表現(xiàn)不錯,但在遇到艱難的顛簸路段時,即使有可鎖死后撥的幫助,整個傳動系統(tǒng)也并不順暢。尤其是在一些較為崎嶇的路況下,甚至出現(xiàn)過掉鏈子的情況。我個人對于1x10或1x11系統(tǒng)還是偏愛有加。如果這臺Process是我的,第一處改動便是要拆掉前撥和指撥,把兩片牙盤換成正負齒單盤(X9曲柄可以兼容Sram規(guī)格單盤),從而升級為1x10系統(tǒng)。這樣不但可以省下不少的重量,而且,在類似于OneUp Components的42齒大飛輪片的幫助下,整套系統(tǒng)的爬坡性能并不會減弱太多。更重要的是,這比完全升級為1x11系統(tǒng)要便宜得多。
KS LEV Integra升降座桿:我們在之前測試Process 111車型時,曾經(jīng)遇到過這款座桿線管可靠性的問題。之前的測試中,線管在受外力作用偶然移動時會引發(fā)坐管做動。這個問題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這臺153上,我們沒有再遇到這樣的情況。它每次都能順滑精準地移動到位,而且線控裝置可以說是目前市面上最符合人體工學(xué)設(shè)計的——便于使用,而且不會像其他產(chǎn)品一樣剮蹭到衣服或車手。
寬把橫、升降座桿、XT剎車——Process 153的配置為車手提供了極大的發(fā)揮空間。
Race Face Atlas把橫:我們終于不用再抱怨把橫太窄了。785mm的Atlas把橫絕對夠?qū),?度的后撤角度相當舒服。如果需要截短,把橫兩端提供了刻度線以供參考。不過我還是建議在截短之前保持原有的長度試騎幾次。WTB Frequency Team i25輪組:WTB的i25車圈搭配一組禧瑪諾XT花鼓編制的輪組在測試中表現(xiàn)相當出色。i25車圈25mm的內(nèi)寬很好地兼容了較寬的車胎。而32孔的三叉編法則為后續(xù)的輻條更換及輪組校正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禧瑪諾XT花鼓可靠性強、維護簡單。不過碟片中鎖系統(tǒng)相對于普通的六釘系統(tǒng)來說,并不是那么普及。
責任編輯:spp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