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經(jīng)驗談丨如何獨自拍攝一部優(yōu)秀的旅行紀錄片
紀錄片內容準備
形式永遠服務于內容,但內容也需要形式來提升。作為紀錄片,把真實呈現(xiàn)給觀眾是它的根本,但導演主觀意識還是會左右紀錄片的。充分的準備所帶來的是事半功倍的高效,這個高效是拍攝過程的效率,也有導演意圖的展示。除了旅行裝備、拍攝設備的準備,紀錄片是此行的重點,當然拍攝的內容也需要前期準備,根據(jù)騎行線路的安排,對路上會經(jīng)過的地方做一些預見性的鏡頭設計。所以在出發(fā)前,我繪制了紀錄片的分鏡頭腳本,對于紀錄片里所需要的鏡頭素材盡可能地以獨特角度為出發(fā)點來設計,用于充實紀錄片的鏡頭感。
出發(fā)前我就把之前設計所需要鏡頭爛熟于心,在此后騎行的過程中一些沒有實際故事內容的鏡頭就按照事先設計的腳本拍攝。事先準備好拍攝腳本對于拍攝過程中是事半功倍的,對于拍攝電影要設計腳本,紀錄片也一樣。當然,拍攝紀錄片時因為很多時候發(fā)生的事情很突然,對于紀錄片來說拍到比拍好看更為重要,這也是紀錄片不同于別的影視題材的地方。當然能在抓住事發(fā)內容的同時,更好地運用鏡頭語言去表現(xiàn)內容會更好,但對導演和攝影師的自身素養(yǎng)要求也會很高。但我想,在確定一部紀錄片的題材內容后,對紀錄片鏡頭的把握和掌控來說,提前針對自己所能掌握的拍攝情況進行腳本設計,這樣的功課是紀錄片導演必要事先做準備的。這些準備對于紀錄片品質和拍攝紀錄片的效率都是有利的。
應該說還算完整的《青藏單車》是一部不成熟的旅行短片,是我的處女之作。拍攝《青藏單車》之前沒有任何準備,都是遇到什么拍什么,結果在后期制作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內容不夠充實,就只有用旁白加空鏡頭來填充短片的內容。結果做完后發(fā)現(xiàn)片子太過正統(tǒng),中規(guī)中矩,不是我所想要的那種效果。于是在拍攝《沿路向西》之前我就立意好片子的整體基調,就是以表現(xiàn)一個單車旅行者在旅行過程中的個人體會為主,希望觀眾能從片子中體會到一個旅行者在旅途過程中的點點滴滴,讓觀眾能有身臨其境的真實的感覺。以此為紀錄片的中心思想,我摒棄了旅途對沿途風景名勝的介紹,并且更多地用現(xiàn)場解說的方式來體現(xiàn)片子的現(xiàn)場感。就現(xiàn)場解說這塊來說,在后期制作中發(fā)現(xiàn)還是不能代替旁白的作用,而且現(xiàn)場解說太過頻繁也無利于后期制作時對片子節(jié)奏和結構的掌握。所以最后在后期制作的過程中還是運用了很多旁白來補充說明和轉場,特別是在轉場方面,旁白是現(xiàn)場解說無法替代的。因為在拍攝過程中的現(xiàn)場解說的素材是無法預見后期能不能用、用在何處,和下個場景怎么轉接都是問題,所以旁白是無可替代的。
《沿路向西》視頻截圖,現(xiàn)場解說讓觀眾能有身臨其境的真實的感覺
旅途中的拍攝、觀察與思考
《沿路向西》這個片子的導演、演員、后期制作都是我一個人完成的,包括片頭的動畫也是我手繪的。在旅行過程中除了按部就班地按照先期所設定的腳本拍攝所需素材外,還是要不斷地構思紀錄片的內容,一些對于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我會在旅行過程中不斷思考如何加載到紀錄片中去。也就是我在旅行的過程中也不是遇到什么就只拍什么,還要構思整片的內容和結構。
在旅行過程中我一直履行紀錄片導演這個職責,比如,我騎行到日喀則在賓館休息的時候無意聽到電視中縱貫線的《亡命之徒》,當時非常喜歡這首歌給人帶來的沖動,也覺得非常適合我所要拍攝紀錄片的內容,于是當時我就跑到網(wǎng)吧下載了這首歌,然后不斷用手機播放,再將歌詞記了下來并學會了它。因為這首歌很有激情,而且歌詞與我這次的單車旅行非常應景,我當即決定將這首歌用在紀錄片高潮部分,至于用在旅途什么地方,一個是我必去的珠穆朗瑪峰大本營,第二就是片尾到達目的地。對于騎行到目的地尼泊爾的加德滿都,我所構想給與觀眾的情緒應該是輕松的、舒適的,與之前艱辛的旅行是一個對比,所以用這個富有激情萬丈《亡命之徒》這首歌顯然不合適;而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的山峰,她所代表的含義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最高點,無論是山峰的最高點還是人生的最高點,當然也是旅途的最高點。于是我將騎到珠穆朗瑪峰大本營設為本片的高潮部分,所以就設計出我在大本營高唱《亡命之徒》而帶出這首歌,并用這首歌引導出我個人對于旅行意義的闡述。
《沿路向西》視頻截圖,旅途中即興發(fā)揮拍攝的場景
而片頭出片名的部分,也是臨時所構想的情節(jié)。當時完全是因為時間尚早,我在田地休息時即興發(fā)揮的,當即就用這個做出片頭的場景,只是那頭牛,完全就是天意。我拍攝完自己站坐躺的鏡頭后回來收攝像機時,發(fā)現(xiàn)一頭牛闖入鏡頭。我當即把它拍攝下來,也就有了后來的人消失,一頭牛悠悠走過的美麗鏡頭。為了前后呼應,在后期制作的過程中,我用分層的辦法,用我所拍攝的星空照片和我的剪影制作了一個在星空下站坐躺為整個紀錄片的結尾出字幕的場景,以便和片頭相呼應。所以作為一個紀錄片導演,在任何時候出現(xiàn)的情況都要做好規(guī)劃,而不是來什么就拍什么,不顧片子的基調和結構。
在人物采訪時,因為當時遇到那個徒步28年的老者非常突然,我也是臨時決定采訪他的。我事先和他聊了一會,了解了大概情況,然后在征得他的同意對他進行的采訪。因為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題材,作為充實紀錄片內容非常有幫助,也會成為紀錄片的一個亮點。問題也是非常的隨機,機位也很隨意,只是采訪的內容上來說,我個人認為還是不要流于表面,不然那樣會顯得片子膚淺且沒有什么深度。這個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沿路向西》視頻截圖,徒步28年的老者
拍攝感受與建議
對于一個人單車長途旅行,還要兼顧拍攝紀錄片。對于我來說最大的感覺就是累!在拍攝過程中,我經(jīng)常不得不停下來取攝像機,架三腳架,然后構圖、拍攝。這樣的動作在一般情況下消耗不大,但是在高海拔騎行的過程中,一天之內頻繁做這樣的動作,小的積累也會造成很大的體力消耗。并且因為是一個人,騎過之后還要回頭取攝像機,一段路要反復走幾次。在一個長時間運動的過程中,平穩(wěn)的運動節(jié)奏可以給運動員節(jié)省很多體力,但是我在一天翻5000米海拔的高山和長距離的騎行中,隨時會為了拍攝打斷我的騎行節(jié)奏,這讓我每天都很疲倦。通常別人6個小時就能翻過的山,我因為頻繁拍攝和打斷運動節(jié)奏,會用掉9-10個小時才能翻過。這還不算,為了拍攝紀錄片我所要背負的攝像機、單反、鏡頭、備用電池、硬盤、三腳架等拍攝設備,讓我的旅行額外增加了負重。以前高原騎行我有時能連續(xù)三天每天都騎行160公里,但這次每天都是一早出發(fā),天黑才到目的地,卻騎了不到80-90公里,有時還趕了夜路。所以很遺憾有很多鏡頭我沒有拍攝,因為有時由于時間不夠必須趕到能住宿的地方,有時真的太累了。所以想拍攝此類題材的朋友最好還是2個人以上吧,至少還有人能幫你分擔下負重。
《沿路向西》視頻截圖,架設好機器之后還需要回去再騎一遍
累歸累,但累過了就是收獲。當《沿路向西》這個片子推出時,觀眾所反饋的信息完全達到了我當初的預想,非常的欣慰。而且關鍵的是這對于我去把握一部紀錄片拍攝經(jīng)驗的提升也是非常大的,也不斷地在總結中得出很多寶貴的經(jīng)驗,如紀錄片故事性的重要性就是其一。無論拍攝任何題材紀錄片,故事始終是第一位的,無論拍攝自然題材和人文地理都是如此,因為只有故事才會讓觀眾有興趣把片子看下去。最后,我以后會在拍攝此類題材片子時準備類似GOPRO的便攜攝像機。這類攝像機畫質還行,關鍵是附件支架齊全,并且有防水罩,在惡劣情況下和我在特殊情況下無法手持攝像機的時候,它的作用非常明顯,可以幫助我拍攝到更多我拍不到的獨特角度的素材,是紀錄片拍攝的過程中很好的補充。
美騎小編:看完了韋俠士的分享,不知各位心中的一些疑慮是不是得到了解答?其實你真想拍的話,準備好,執(zhí)行起來或許沒有你嚇唬自己的那樣難,關鍵是你要用心去做心中想做的事,期待大家也拍出自己滿意的作品!
責任編輯:Lnic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