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Charge和Fabric:兩個說要成為單車界MUJI的品牌
最近有一個品牌發(fā)布了新車Plug,碟剎、寬胎都有,使用SRAM Force 1 變速系統(tǒng),搭配SRAM Rival碟剎,很奇怪又很務實的配置。更加特別的是車身材料——鋼,在這個碳纖維占據(jù)了大半江山市場,鋼架就是猶如黑膠唱片般的存在。
▲Plug 2018
▲使用Tange的管材
▲SRAM Force 1 后撥
▲SRAM Rival 碟剎
▲帶避震的坐桿
是不是很漂亮呢?還有山地車Cooker,以及這個奇奇怪怪的Cleaver。
▲Cooker
▲Cleaver
這個品牌就是Charge,來自英國的小眾品牌。
Charge
自2005年在英格蘭西南部創(chuàng)立以來,Charge一直是一家特立獨行的企業(yè)。創(chuàng)始人Nick Larsen是一個大學霸,有著工業(yè)設計的學位,出色的宣傳技巧,還有自行車行業(yè)的從業(yè)背景(剛完成為英國老牌自行車廠Pashley設計山地車的任務)。他帶著滿滿的野心和一筆從風火輪公司得到的融資開始創(chuàng)業(yè)。
▲Nick Larsen
雖然說Charge最開始是做山地車,但是出名還是因為城市車和固齒車。這都是因為一次意外(感覺每一個企業(yè)背后都有無數(shù)的意外呢)。有一年他們去海獺單車節(jié)的時候開小差去了趟舊金山,從此就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他們發(fā)現(xiàn)了當?shù)睾芏嗳税雅f單車改成了超級簡單的單速車和固齒車。然后他意識到自行車應該是為每一個人設計的,而不僅僅是為專業(yè)車手。
▲“通勤”的宣傳標語
那次之后,Charge就開始發(fā)力固齒車的生產(chǎn)制造,而大部分品牌在2年后才把注意到這個市場。2008年Charge的銷量已經(jīng)翻了四倍,倫敦和日本是主要的市場。
奮斗在城市騎行革命第一線的Charge吸引了很多非自行車行業(yè)品牌的關注,Carhartt、Oakley、Vans和紅牛都和Charge有過合作。像Carhartt和Vans這樣的潮牌可以吸引很多新一代的年輕人(畢竟Supreme的板磚100美元都有人買),這也讓Charge有了更高的曝光率。Larsen表示如果不是他們找上門來,他也不知道要怎么開始。
▲原價買不到的Supreme板磚
▲和各大品牌的聯(lián)名款
Larsen還拒絕過一些高端時尚品牌,因為他覺得他們不符合Charge的調性。Larsen說:“Charge的目標是成為像MUJI和Gap這樣的大眾品牌。自行車業(yè)的人認為自行車應該是很酷的產(chǎn)品,但其實不是的。盡管我們也生產(chǎn)高端產(chǎn)品,比如山地車,這也是我們的熱情所在。但是我們的并不是為自己造車,我們是為消費者造車,這是與其他品牌不同的地方。我總是說我們應該把精力放在低端自行車上,因為這是市場上最大的一塊蛋糕。然而造一輛2000元的好車比造一輛60000元的好車要難得多。”
“這一切聽起來好像和山地車沒關系,但是你想想看,你有多久沒看到品牌發(fā)布入門級車型了,他們發(fā)布的都是高端車型,這對于專業(yè)玩家來說是好事情。但是很多小白用戶入門的時候并不知道從哪里開始,而且他們更愿意花幾千塊錢而不是幾萬塊錢。如果你和我一樣,你就會去推薦他去車店!
小白用戶和老司機之間永遠有著不可跨越的鴻溝,
小白:“大神,你看這車怎樣?”
老司機:“哎呀,你這車架不行啊,太重。”
老司機:“還有,你這牙盤不夠硬,不好發(fā)力。這變速套件也不行啊,都什么時候了還用這個套件。還有啊……”
小白:“……”
老司機們可曾想過小白其實只是想騎個車上下班。小白用戶并不在乎這車配置怎樣,好看,好騎,不貴就夠了。
▲讓小白很迷茫的車店
說到車店, Larsen表現(xiàn)出強烈的興趣。他說很多店鋪就像唱片店一樣,很難找,看起來也很古董,年輕人不喜歡。Charge的下一步就是進駐更多的店鋪,讓顧客更容易找到。
Charge在保持巨大的出貨量的同時,也繼續(xù)在山地車方面耕耘,想通過山地車賽事提高品牌知名度。 然而Larsen發(fā)現(xiàn)這并沒有什么用,因為不關注賽事的吃瓜群眾還是對自行車一無所知,甚至在買車的時候不知道從哪里下手。
Charge一直在精簡產(chǎn)品線,讓普通消費者更加容易選擇,F(xiàn)在的Charge只有Plug(公路車),Grater(城市車),Cooker(山地車)以及Kids(童車)四個系列。大部分自行車從業(yè)人員都是發(fā)燒友,他們并不了解小白用戶的需求。 Larsen做過很多街邊采訪,發(fā)現(xiàn)很多用戶在選購自行車的時候所使用的標準與業(yè)內人士完全不一樣——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需要怎樣的車。
然而一輛好看,好騎還不貴的車真是少之又少,有人說過:“好看,好騎,不貴這三個要求,做到其中兩個很容易,但是要三個都做到就很難了。”
Fabric
Larsen在第一輛車完成后就覺得坐墊也是一個不錯的發(fā)展方向。2007年他們的第一款坐墊Spoon發(fā)布,并且迅速搶占了WTB的市場。2009年,Charge的坐墊在測試中的成績甚至要好過一些貴得多的產(chǎn)品,當年的營收有一半來自坐墊和周邊配件。
▲各種各樣的Spoon坐墊
被美國CGS收購后,不差錢花的Larsen決定建立一個新品牌——Fabric,專注于坐墊、把套以及其他配件。 Larsen認為成立新品牌有助于產(chǎn)品的開發(fā),在設計上可以擺脫束縛,作為工業(yè)設計出身的他也迫不及待想要露一手了。
▲Fabric Scoop Gel
也許在幾年前你看過Charge的3D打印鈦合金尾鉤,那是 Larsen和他小伙伴的工作成果。3D打印也讓他看到了一種開發(fā)產(chǎn)品的新方向——可以在量產(chǎn)前看到產(chǎn)品的實際效果,以便調整后再進行量產(chǎn)。
▲早期的樣板
得益與空中客車公司的合作,他們開發(fā)了一款坐墊ALM。使用一種鈦合金3D打印技術。其實空客早在幾年前就研發(fā)出了這種材料,但是要在10年的測試后才能在飛機上使用,于是就有了和Charge的跨界合作。除此之外,這種材料還被運用在F1比賽中。Larsen也是種草了這項技術了,買了個3D打印機,可以很快的看到產(chǎn)品的實際效果,再也不用三天兩頭就往工廠跑了,提高了效率,也減少了反復開模的成本。
▲工程師正在安裝3D打印機
Larsen自己是一個鞋控,所以很多Fabric的設計靈感都來自鞋。Larsen認為鞋和坐墊一樣,是必需品,而且跟隨者人類在不斷的變化。他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可以提升品牌的調性。
▲靈感來自于Reebok的“蜂窩氣墊”
自Brooks的第一款坐墊問世以來,坐墊的形狀和材料就一直沒什么大的變化。Larsen突發(fā)奇想的想用碳纖維來制造坐墊。因為3D打印鈦合金材料沒辦實現(xiàn)量產(chǎn),所以他想用碳纖維來代替。當他拿著ALM的原型去工廠時,很多工廠都表示這根本不可能用碳纖維來制造,Larsen不信邪,尋尋覓覓終于找到一家臺灣的工廠。3個星期后量產(chǎn)成功,一款超輕超薄的坐墊誕生了。
▲只有140克重的ALM
后記
因為Charge沒贊助大型賽事,所以知名度并不高,但在國外還是深受消費者愛戴的。Fabric的知名度會高一點,畢竟旗艦產(chǎn)品這140g的重量還是很給力的。隨著自行車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高端市場已經(jīng)讓人眼花繚亂,而低端市場被很多人忽略了。Charge的定價并不高,現(xiàn)款的旗艦Plug 5 定價為2500美元(約合人民幣16700元),配備FSA碗組,SRAM Rival 1 套件,鈦合金車架,碳叉等,可以說是相當實惠了。而入門的單速城市車售價429美元(約合人民幣2800元),相對國內來說就沒有什么優(yōu)勢了。但是國內基本上沒有比較漂亮的鋼架車,也許Charge會吸引小部分鋼架愛好者。至于坐墊的明星產(chǎn)品Spoon只要28美元(約合人民幣180元),而Fabric旗下最頂級的ALM也只是200美元(約合人民幣1300元),比起其他品牌性價比也是挺高的。
▲2017 Plug 5
看起來都很美好的兩個品牌,可是都不在中國市場銷售。小編我咨詢過Charge,他們表示目前沒有進軍中國市場的打算。中國市場還在發(fā)展,雖然說目前還是廠商主導的市場,但是我相信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消費習慣培養(yǎng)后,消費者會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一輛怎樣的自行車。
(部分圖文源自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出處請參照水。
責任編輯:Fun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