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luò)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騎行入門:讀懂山地車外胎 看地選胎技巧
除了車架避震什么的,山地車玩家們考慮最多的應(yīng)該就是外胎了。對于山地車來說,外胎是唯一直接接觸地面的部件。外胎對于整車的騎行感受、性能都有著不小的影響。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玩法、路況地形的外胎就很重要了,不然即使你有這最頂級的配置,騎行感受也不會好到哪去。今天,我就將從胎紋、寬度、硬度三方面讓你讀懂山地車外胎。在最后,我也會根據(jù)使用的地形路況,來闡述適合這一地形的外胎所該具有的特性。
▲圖片來源∶pinkbike
我們先來看胎紋,胎紋有三大要素(敲黑板,要考的):1.胎齒形狀 2.胎齒大小 3.胎齒間隔。
▲圖片來源∶pinkbike
胎齒在這,我并不打算展開來細講(當然不是因為我懶奧),胎齒的形狀在每個大的使用地形分類下每個部基本上可以說都是大同小異的,當然每個品牌都會有自己獨特的設(shè)計,鋪開講實在有點頭大,再者只要大的方向沒錯,在胎齒造型的選擇上不會犯什么大的錯誤。
▲圖片來源∶pinkbike
此處用wtb 的verdict作為示例,來大致說明下各個位置的胎齒的作用。中間的胎齒有兩種形狀,混合組成。中間的胎齒主要負責“咬進地面”提供足夠的抓地力,同時依據(jù)其不同的造型提供剎車表面。圖片中最下方的中間胎齒,前進方向的胎齒邊緣較為“板正”可以更好的抓住地面提供抓地力。上方緊鄰的中間胎齒,前進方向的胎齒邊緣更加“迎合路面”相對來說,滾動阻力會小一點。兩種胎齒混合搭配可以得到較為適中(適合此款外胎定位所需的抓地力)。同時中間胎齒的形狀較平,偏向方形,剎車表面較好。側(cè)面胎齒非常的“激進”又高又大,這樣可以幫助在浮石路段,胎齒可以穿過表面浮石,接觸地面,保持車輛的抓地力可控性。同時較高的側(cè)面胎齒,在抓地力不足的時候仍然可以提供不錯的導向性。
▲圖片來源∶pinkbike
enduro林道甚至于dh一類的軟尾玩家主要選擇都是胎齒較大較深的外胎,以便獲得更好的下坡性能。當然,千萬不要去選購xc的那些小胎齒外胎,意圖獲得小滾阻,你會后悔的哦。常見的像是maxxis的dhf、dhr,onza的citius、ibex,Schwalbe 的Magic Mary。
▲圖片來源∶pinkbike
xc或者像是epic evo這樣的“輕林道玩家”,主要選擇的都是胎齒較淺前進方向邊緣的形狀較為“尖”迎合地面,獲得較小的滾動阻力,方便爬坡,和維持速度。常見的像是maxxis的 BEAVER、FREE FLOW、aspen,Schwalbe的 Rocket Ron。等等,我想看到這,一定會有小伙伴想問那山馬呢?抱歉,原諒筆者尚未接觸過這一領(lǐng)域,我也不曉得啊, 歡迎各位大佬們在評論區(qū)進行補充。
▲圖片來源∶pinkbike
下面我們來看看胎紋的第二大要素:胎齒大。ǜ叨龋。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胎齒越大越高其抓地力越強,這是因為胎齒可以更深的“咬住地面”。當然還是要看情況而定的,并不是一味的越大越抓地。像是在干燥且土質(zhì)偏硬的路況下,又大又突起的胎齒甚至會是個缺點。因為土質(zhì)較硬,胎齒無法“咬進地面”,接觸面積反而會更少,這會導致更大的滾動阻力和更小的抓地力 。路面越軟,胎齒越大越突起會更加抓地。像是圖中wtb 的verdict的常規(guī)版本和雨胎版本,我們可以看出左邊的雨胎版本的胎齒更深更突出。
▲圖片來源∶pinkbike
我們再來講講胎齒間隔。胎齒間的間隔越大,相對來說排泥性會更好。最合適的胎齒間隔,不但可以提供很好的抓地力,而且可以防止輪胎很快被泥糊滿而變成沉重的“光頭胎”。不過在選擇外胎的時候,一般來說除了雨胎之外,不需要過多的去關(guān)注胎齒間隔。
▲圖片來源∶mtb-mag
說完胎紋,我們來看看外胎的寬度。外胎的寬度,這是個比較玄學的值,不同廠家標的同一規(guī)格的外胎(像是圖中的外胎就是2.5英寸的寬度,這是胎寬不是有些小伙伴們所說的胎高),基本上也都大小不一,像Schwalbe的外胎就非常的寬。同樣的規(guī)格,會比別家的寬上不少。同時車圈的內(nèi)寬也會影響到外胎裝車之后的實際寬度,車圈越寬,外胎的實際寬度也會更寬一點(真的只會一點點)。外胎變寬會帶來什么?與地面的接觸面積變大,抓地力更強。當然寬也要寬的適度,要在個適合的范圍內(nèi)。不然超寬胎豈不是早就風靡了。外胎越寬相對來說,滾阻也就會更大。所以適合才是最重要的。xc胎寬普遍在2.1左右,軟尾的胎寬嘞在2.3到2.6之間偏多。
▲圖片來源∶pinkbike
最后我們來看看硬度。如果你有兩條同一款輪胎,不同的硬橡膠和軟橡膠(像是世文的藍線和紫線),硬的通常滾動更快。但軟橡膠的那款通常情況下可以提供更好的抓地力。當然某些情況除外,后文會詳細闡述。但橡膠越軟,磨損也就越快,假如你想輪胎的抓地力增加到更高級別,它們也會磨損的更快。當然現(xiàn)在的外胎也是科技滿滿,根據(jù)胎齒所處的不同位置采用不同的合成橡膠,也早已屢見不鮮。順帶提一嘴,在這我并沒有提外胎的防穿刺性能,并不是說其不重要,而是說這玩意得自己去體會,誰都說自己防穿刺好,但實際上嘞,你們懂得。
▲圖片來源∶ews
說了這么多,來點“硬菜”,面對不同的路況地形,我們該選擇的外胎應(yīng)該要有什么特點?
1、較硬的土地,干燥,表面有一點點浮土
在面對這類較硬的路面時,我們需要的輪胎不會是那些“長著長長獠牙”的抓地怪獸。因為這樣的地面,本身抓地力就不錯,這樣的情況下,需要的是較低的滾阻,幫助提高踩踏的效率。那些具有強健抓地力的胎齒,在這并沒有用武之地,甚至會有點礙事。在這樣的路面上其接觸面積反而會更小,也就是說你的胎會很“滑”。在這樣的路上你需要的是較為密集、短小精悍的胎齒,幫助你獲得更大的接觸面積。適中或者偏窄的寬度,過寬的胎寬在這只會增加滾阻。中間或者偏硬的胎質(zhì),胎齒需要在這足夠堅固,可以和堅硬的地面“硬碰硬”(像是Schwalbe的藍線)。
▲圖片來源∶pinkbike
2、堅固路面上充滿松散的浮土和浮石
這樣的路面算是比較常見的了,這樣的路況看上去不錯,抓地力也不錯。但這樣的路實際上是“笑面虎”,在你大力剎車或者高速過彎的時候,你的車會毫無征兆的打滑。表層的浮土什么的會讓你側(cè)滑,而下層的堅硬地面又會讓你的胎齒“無從下嘴”。這樣的路況,著實不好處理。這種路面上胎齒要高上點,尤其是側(cè)面的胎齒,這有助于胎齒穿過表面,接觸到下層較硬的地面。側(cè)面的胎齒至關(guān)重要,還有較深的溝槽。好的側(cè)面胎齒設(shè)計可以在這種浮石路面牢牢抓地,就算抓地力不夠好時也有很好的導向性,也可以防止意外側(cè)滑。胎齒上選擇中等大小,間距適中,同時側(cè)邊胎齒較高的外胎。此時的外胎要選擇較寬的,這樣的話即使在輪胎失去抓地力打滑的時候,相對來說會更加可控。面對這樣的路面,前輪可以選擇較軟的材質(zhì),后輪采用較硬的材質(zhì),當然你的錢包足夠厚的話你可以選擇那種混合材質(zhì)的外胎。
▲圖片來源∶ews
3、 松散 、干燥土路面 或者石頭樹根橫行的路面
這種路上,相當缺乏抓地力。在陡坡上一旦剎車就要做好“滑滑梯”的準備。面對這樣的路面胎寬需要稍微寬點,2.6的Schwalbe Magic Mary就很不錯。在這樣的路面上我們需要大塊且較為突出的胎齒,同時間隔要稍稍大點。寬度上嘛,越寬越好,當然3.0什么的是個不錯的選擇。同時胎質(zhì)越軟越好。2.6的Schwalbe Magic Mary紫線就很不錯,當然價格也“不錯”。
▲圖片來源∶pinkbike
4、軟軟的地面
這是我最喜歡的路況,下過雨干透未透的林道路面。在這樣的路面上完全不用擔心側(cè)滑失去抓地力,因為在這鐘情況下,側(cè)滑是可控的,因為你的胎齒很容易“咬住地面”。短暫的側(cè)滑反而成了樂趣。這樣的路況下,我們需要那些較深的胎齒和足夠的間隔,維持足夠的抓地力,同時可以快速排泥,省的你的外胎變成“光頭胎”。胎寬適中就好,不用那么寬。由于地面足夠軟,所以不論胎齒的軟硬都可偏軟一點,可以輕松的“咬入地面”。不過我還是建議偏軟一點,畢竟樹根什么的還是蠻滑的。
▲圖片來源∶pinkbike
5、玩泥巴
玩泥巴是非常愉快有趣的,畢竟時不時的“滑滑梯”還是很刺激的。當然回家之后就不愉快了要洗車洗衣服,搞不好洗衣機還給堵上了,媽見錘系列。在這樣的路況下,需要的就是抓地力和排泥性。高高突起的胎齒以及較寬的胎齒間距就可以滿足你的需求。胎寬上,不要選擇過寬的外胎,因為較窄的外胎可以幫助你抓進泥漿,而不是浮在上面。至于胎質(zhì)我建議越軟越好,畢竟加了水的樹根石頭之類的是摔車“好去處”。
講了這么多,在最后我們來到我們的日常使用上講講該如何選擇外胎
▲圖片來源∶enduro-mtb
1、前胎是前胎,后胎是后胎
把磨損的前胎放到后輪上去,再換上個一樣的外胎給前輪。這是不正確的,先不說磨損,單說胎齒等等的設(shè)計上這都是不符合的。我們對于前輪和后輪的需求是不同的。前輪需要十足的抓地力并提供操控轉(zhuǎn)向的精度和剎車制動。而后輪呢,則需要低滾動阻力,高耐久性 。所以選擇不同的外胎來進行搭配吧。前胎我們選擇軟的材質(zhì),高的齒(特別是側(cè)面)和大的尺寸。后胎選擇硬的材質(zhì),短和密的齒,小一些的尺寸。當然前后輪安裝一樣的胎也不一定就是“撈”。一些足夠優(yōu)秀的全能外胎在前后輪工作都是不錯的。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為前后輪選擇不同的尺寸和材質(zhì)。
▲圖片來源∶enduro-mtb
2、最好的搭配是折中妥協(xié)
對于我們來說,我們沒有那個實力、精力去根據(jù)不同的路況去不斷的更換適合的輪胎。比起在出發(fā)前不停搗鼓車來說,我更喜歡在山里撒野。所以我們在外胎的選擇上是要選擇你最常騎行的路況,這樣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你都會有這適合的外胎。有可能的話再備個雨胎,常規(guī)車胎在應(yīng)對雨戰(zhàn)的時候還是較為吃力的,當然,如果你那時常下雨同時你很樂意折騰車和去外頭折騰自己就另說啦 。
責任編輯:小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