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低框碳輪的倔強——Fulcrum Racing Zero Carbon評測
在碳纖維輪組發(fā)展的早期,輪組一般分為兩個取向:更低風阻的高框輪與更低重量的低框輪。由于當時的碳纖維輪圈技術(shù)水平原因,高框輪圈與低框輪圈的重量差距較大,所以車手們在平路比賽時會傾向于空氣動力學更好的高框輪,而爬坡賽段時會選擇重量更低的低框輪組。
多低的框能算是低框爬坡碳輪,個人覺得框高小于等于30mm才可以算作是。典型例子就是Campagnolo hyperon、Fulcrum Racing Light xlr、Shimano Dura-ACE C24。
隨著時代發(fā)展,大約在2013年,各家廠陸續(xù)推出了中框輪組:Campagnolo Bora 35、Fulcrum Racing Speed 35、Shimano Dura-ACE C35等。碳纖維輪圈技術(shù)經(jīng)過了幾年的發(fā)展,中等框高的輪組擁有與低框輪組接近的重量,但是更優(yōu)秀的空氣動力學性能,可以兼顧平路巡航。
中框輪組在推出之時,迅速搶占了大比例的市場,使本來銷量就不高的低框輪組的銷量進一步下滑。只剩下對爬坡有著極致追求的車手會選擇低框輪組去突破爬坡賽段的記錄。
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各家品牌紛紛停止更新并停產(chǎn)低框碳輪,Campagnolo Hyperon Ultra2與Fulcrum Racing light XLR止步于AC3胖圈時代之前,Shimano Dura-ACE C24 tu止步于9000,在9100這一代初期還是可以買到9000 c24 tu的。
所以在2017年之后,F(xiàn)ulcrum推出了R0 Carbon作為繼任者。筆者購入的是這一款是第二代R0 Carbon。
在2019年Fulcrum推出wind系列之前,碳輪分為三個框高:30mm的R0 carbon,40/55mm的speed系列,與Campagnolo的Bora 35/50形成差異。(補充:還有主打入門級市場的Fulcrum Racing Quattro Carbon,即R4碳版,但R4并不是40mm,而是35mm框高)
第一代和第二代R0 carbon的區(qū)別在于哪里?其實僅僅在于AC3剎車邊和輪圈外觀。
AC3剎車邊技術(shù)的好處在于提高潮濕情況下的制動力,但是由于原廠的排水槽刻痕很淺,在經(jīng)過長時間的使用后會被進一步磨損,就跟沒有AC3差不多了。
AC3剎車邊技術(shù)并不能提升干燥情況下的制動力,但是原廠的3k碳紋剎車邊經(jīng)過打磨處理,表面已經(jīng)足夠粗糙,搭配CP原廠的紅色剎車塊可以提供優(yōu)秀的制動力。
Fulcrum屬于Campagnolo的子公司,所以共享同樣的輪圈技術(shù)與剎車塊。
R0 carbon,輪如其名,就是Fulcrum Racing Zero的碳纖維輪圈版。除了輪圈,其他所有配件與R0一致。標志性的2:1編法大法蘭花鼓、剛硬的鋁輻條、USB陶瓷軸承。就不用過多介紹了,車友間非常熟悉的產(chǎn)品。
Fulcrum輪組現(xiàn)在標配白色的氧化鋁塔基,比常規(guī)的陽極鋁合金塔基要堅硬,但是在使用一段時間后仍會出現(xiàn)輕微的咬痕。這是沒問題的,只要確保咬痕不會過大導致飛輪啃死就行了。我在我自己的Fulcrum Racing Speed 35上更換了原廠的鋼塔基,會重一點。
鋁輻條粗大的外觀可以讓人一眼辨認出R0系列輪組。但是鋁輻條有利有弊。
R0carbon采用前輪16根輻條放射編法,后輪21根輻條二比一編法。原廠輻條帽有加螺紋膠,輪組一旦發(fā)生偏擺,調(diào)整起來就非常麻煩,非常容易一擰就斷條。有很多車店已經(jīng)吃過血的教訓,愿意并有技術(shù)調(diào)Fulcrum R0/Campagnolo Shamal系列的車店非常少。
由于使用鋁合金輻條搭配低框開口碳圈的原因,我用調(diào)圈臺和張力計測了一下,原廠偏擺在0.2mm以內(nèi),但是后輪輻條張力似乎不是很均勻。具體多少張力,鋁輻條也沒辦法直接換算。
輪圈內(nèi)壁沒有開孔,但是官方說明并不適用于真空胎。不要隨便聽信車店說無內(nèi)孔的就可以安裝真空胎,就裝了,有可能會發(fā)生意想不到的問題,特別是這種低框開口輪圈搭配鋁輻條的罕見系列。
Fulcrum適用真空胎的碳輪僅有R0 Carbon Disc和Wind系列,普通版的R0也是不適用真空胎的。
輪圈在氣嘴處有凸起設計,內(nèi)部有塑料塊,防止氣嘴撞擊輪圈產(chǎn)生異響。
輪圈高度30mm,外寬24.5mm,內(nèi)寬17mm。官方數(shù)據(jù)適用輪胎寬度:25 mm- 50 mm,不過圈剎輪組基本30mm外胎頂天了,17mm內(nèi)寬胖圈是不建議使用23c外胎的。
除了剎車塊,附件還有Fulcrum家族式的快拆,大約120克左右。不輕,但是好用。
作為一對低框輪,重量是一個很重要的屬性,那么Fulcrum R0 Carbon的重量表現(xiàn)如何?實測重量:前輪607g,后輪767g,總計1374g。官方重量1340g。
作為其競爭對手之一的Roval CLX32,官方重量僅1280g,不僅兼容真空胎還更高框更胖。R0 Carbon的重量表現(xiàn)甚至和Roval CLX50處于同一水平,算是比較不理想的。
價格上,F(xiàn)ulcrum R0 Carbon的零售價一點都不便宜,官方零售價為1911歐元,直接換算人民幣大約15000元。
裝車效果十分低調(diào)。低框碳輪搭配纖細的輕量化車架會有更和諧的效果。
Fulcrum R0 Carbon的輪組涂裝我個人是非常喜歡的,簡潔但是又不會過于單調(diào)。像ZIPP、ENVE、FAR這類型就只有l(wèi)ogo的,我個人就覺得過于單調(diào)。
一位朋友甚至和我打賭一頓烤和牛,說是我這輛車配高框更好看。
騎行感受
在價格和重量上,F(xiàn)ulcrum R0 Carbon差強人意,如果騎行表現(xiàn)還不夠好的話,那就太令人失望了。可喜的是,這對輪組不僅沒讓我失望,相反的是,很滿意。一上腳,就可以感受到這對輪組迅猛的提速性能和強悍的剛性。不管是平路還是爬坡,都可以迅速給以相應。不管是高速緩坡還是低速陡坡,只要一直保持住踏頻和輸出,F(xiàn)ulcrum R0 Carbon就能給人較輕快的騎行感。用某位車友的話說:太輕快沒實感像在踩空氣。但是我個人覺得這種形容太夸張了,但是這對輪組會讓人想要官方復刻一對管胎版,會有更輕快的騎感,讓人感慨Campagnolo Hyperon那種純爬坡輪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今年韶關(guān)環(huán)南水賽,與我同行的美騎編輯兔羊就使用了第一代R0 CARBON搭配Canyon Aeroad SLX。用他的話說,就是從來沒試過哪對輪組在爬坡時的加速響應如此之快,而且發(fā)力的感覺十分堅實,傳動效率十分高。
除了爬坡,其實這對輪組在平路上的表現(xiàn)與Campagnolo Bora 35非常相似,5mm的框高差距并不會帶來多大的改變,畢竟70%的風阻來自于人。在平路巡航時,跟在他人后面時速40km巡航只需要一百多瓦,但是一旦需要自己破風的時候,在時速38km以上就會比較吃力。所以這對輪組適用的場景除了爬坡之外還有起伏路,把Fulcrum R0 Carbon當做綜合性中框輪來用并沒有什么問題,但是要拿這對輪組來跑大學城外環(huán)團練這種動不動45以上高速拉扯的話還是算了。
由于使用了鋁輻條,所以會比普通的不銹鋼輻條輪組要稍微顛一點。但是由于斯特拉車架本身舒適性就較好,在搭配continental GP5000或者Veloflex Corsa外胎和Tubolito超輕內(nèi)胎時,并不會讓人感到受不了,騎行一段時間適應之后不會有多大的差異感。
總結(jié):一對除了好騎,沒什么其他優(yōu)點的輪組,只有真正了解自己需要什么輪組的車手才會去購買這對輪組。
優(yōu)點:提速迅猛,剛性優(yōu)異,制動優(yōu)秀
缺點:維修性差,性價比低,舒適性較差,不兼容真空胎,重量不算輕
責任編輯:Avalon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