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網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品功能順暢使用。
自行車車架材質知識及車架的差異(圖文)
你知道嗎?
- 鋁制車架騎起來最不舒服?
- 鈦車架又軟又滑?
- 鋼制車架有比較好的騎乘品質但會隨著年代的久遠而變形?
- 英格蘭的Queen Elizabeth 是國際毒品交易的首腦?
其實,以上皆非。
長久以來有為數眾多的關于車架材質的說法其實是錯誤的。事實的真象是,只要選擇了合適的管徑、管壁厚度及車架幾何,用任一項現有的車架材料,都可以建造出符合你對騎乘品質要求的車架。
剛性、強度和重量
強度和剛性是大家經常搞錯的二個特性,要燎解不同材質車架間的差異,有必要弄清楚這二個特性的差異。假設一根金屬棒的一端固定在夾具上,另一端加上一定的重量使得這根金屬棒暫時彎曲,當把那個重物移開時,金屬棒立即回復原來的型狀。同樣的重量加諸于不同材料時,會產生不同的彎曲程度,這就是剛性。另假設掛在金屬棒另一端的重量,重到足以使金屬棒產生永久的變形,也就是說,當移開重物時,金屬棒仍然呈現彎曲,無法完全回復原狀,即所謂的降伏(yield)。使材料達到降伏的力量因材料不同而不同,這就是所謂的強度。
剛性(Stiffness)
剛性影響車架的騎乘品質,因為車架最怕在正常騎乘時發(fā)生變型。剛性決定于材料的彈性系數,而相當重要的是彈性系數和金屬的品質及其合金的成份無關。舉例來說,所有種類的鋼,基本上具有相同的彈性系數。
強度(Strength)
強度和車架的耐用度相關但和騎乘品質無關。強度(strength)由材料的降伏強度(yield strength)決定。降伏強度和車架管材的品質、熱處理制程及合金成份(某些品牌型式)有相當大的關系。
重量(Weight)
除了強度和剛性之外,重量也是一個議題。和剛性一樣,重量受到材料合金成份的影響相當輕微。即便你的車架貼著"Lite Steel TM"(輕量化鋼材),事實上,所有的鋼材幾乎具有相等的重量。
這兒有三種常見車架材質的一些特性。
彈性系數(剛性) 降伏點 重量
鋁 10-11 11-59(4-22退火后) 168.5
鋼 30 46-162 490
鈦 15-16.5 40-120 280
要注意,剛性和重量和材料的品質、熱處理或合金成份無關。舉例來說,所有的車用鋼管,從大賣場的廉價單車到價值數千美元的單車都有相同的彈性系數30,以及490的重量。
任何告訴你某種特定品牌的鋼(或鋁、鈦)會更輕或有更佳剛性的人,都是在膨風。在不同品質(同一材質)的管材之間,差異的是降伏強度,而非重量或剛性。由上表得知,當管徑、壁厚相同時,鋁制車架的剛性只有鋼制車架的三分之一,鈦制車架也只有鋼制車架的二分之一的鋼性。鋁的降伏值和鋼或鈦相較之下顯得相當脆弱,代表它比較容易損壞。在重量方面,同樣規(guī)格的鋁制車架只有鋼制車架的三分之一,鈦制車架約為鋼制車架重量的二分之一。
以上謹是一般性比較,并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沒有人會用同樣的規(guī)格來打造這三種不同材質的車架。
實際的單車依材料的特性加入計算,選擇組成車架的每支管材的管徑和壁厚。這時和車架剛性主要相關的為管徑,和強度主要相關的則為管材壁厚(管徑也會有相關),而管徑和壁厚則影響了車架重量。
車架制造商必須衡量不同管徑、壁厚和車架剛性、強度、重量的關聯,作取舍。
鋼與鈦
回到上表,你可以發(fā)現鈦制車架和鋼制車架幾乎具有同樣的強度,但只有鋼制車架的一半重量和一半剛性。這樣的車架由于剛性變小,特別是在負重長途騎乘時,會感到有點滑溜。車架制造商可以用較大的管徑來加強剛性,雖然會增加一點重量,但仍會比一般的鋼制車架來得輕。
鋼與鋁
通常鋁制車架的剛性及重量會只有鋼制車架的三分之一,強度則只有一半,這也是為什么鋁制車架明顯地會比較粗比較厚的緣故,只因為了要得到適度的強度和剛性,而這樣的車架還是比鋼制車架來得輕。
大且簿的管材
大管徑的優(yōu)點也可以適到到鋼材上,但實際上有個限制。如果用二英寸直徑的鋼管來建造車架,可以建造出鋼性超出任何人需求的車架,并且只要管壁抽得夠薄,也可以非常輕。那為什么沒有任何廠家這么做?有二個原因:
- 管壁越薄,就越難接合得好,看一般雙抽的管材就可以發(fā)現,中間可以較薄,兩端較厚便于焊接。
- 另外,如果管壁太薄,會很容凹陷,在表面焊接一些配線端點也會得不到合適的支撐。
剛性和騎乘品質
很多人引導你相信車架剛性和騎乘品沒多大相關,我們來看看一些不同的觀點:
扭轉和側面剛性(Torsional/lateral stiffness)這主要和由踏板而來的力量有關。任何車架在踏板施力時在五通管處會有彈力來對抗。這種彈力可以感受得出來,許多騎士認為這會消耗踩踏的力量。其實,這并不是真的,因為車架的金屬是非常有效率的彈簧,力量終究會回饋回來,所損失的相當輕微。但是大部分的騎士覺得這種彈性的感覺并不太愉快,并且偏好這部分能更穩(wěn)固的車架,尤其是身高體重的騎士或喜歡站起來抽車的人,會特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