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為何有些人喜歡艱苦的騎行或者登山運動?
“為什么選擇騎行這種自虐的方式去旅行?”或許很多同好都被身邊的親朋好友這樣問過,而很多時候,一時之間我們自己也說不清為什么。在知乎上,有一位車友也提了類似的問題和大家一起交流。
原問題:
為何有些人喜歡艱苦的騎行或者登山運動?
個人喜歡騎行,曾經(jīng)單騎登上廣東第一峰,來回三天360KM,其中一半是爬坡,非常辛苦。還有其他人玩得更艱苦的,比如騎行西藏,攀登珠峰等。然而很多人不理解,經(jīng)常被問到如此這般的意義何在,感覺千頭萬緒無法一下說清楚。特此請同好們一起回答:)
車友&知乎用戶@Dragon的回答:
蟹妖~
決定騎川藏之前的我對于旅行的經(jīng)歷只有各種跟團以及自駕,一個陌生的地方對于我的吸引力不過是從沒見過的景點以及當?shù)孛朗?吃貨屬性),直到在那天中午第一次騎折多山的時候,面對那段仿佛看不見終點的、尚在鋪路塵土飛揚的發(fā)夾上坡,我開始問自己為什么要用如此自虐的方式來進行一趟旅行,以前舒舒服服地坐在空調(diào)大巴里,戴著遮陽帽走下車就能觀賞風光不是既省時又省力嗎?
見到埡口的白塔前半個多小時,我只能不斷地靠瑞士糖支持意志,一邊麻木地踩著腳踏一邊盡量讓自己不要想事情不要想事情。而當見到那座白塔時,我永遠記不起來當時是有哪股力量促使我能調(diào)到2-6檔狂奔到埡口的,我記得的只有當我向一位騎友確認到了埡口之后,就把車一放,自己也癱倒在午后溫暖的柏油路邊,享受略帶一絲冰涼的微風和眼前湛藍的天空。
后面的旅程直到拉薩我都沒再想這個問題,我認為自己在川藏線的開端就找到了答案,但我錯了,對我來說答案不止一個。
如果沒有騎過川藏線,我可能永遠不會覺得曬脫第一層皮后新皮也脫了是一件好玩的事情(雖然真的不是。。
如果沒有去七藏溝,我永遠不會知道九寨溝旁邊有幾條長滿杜鵑的山谷和一個寂靜的紅心海子
也永遠不知道高原上有些如此驚艷的鳥,還是一大群(后來@陳彬 同鞋查到了資料,這種鳥叫做藍大翅鴝 )
如果不在4點半掙扎著起來爬基隆山,我可能就和我熟睡了的朋友一樣錯過了臺北最棒的日出地點之一
如果沒有徒步亞丁,我永遠只能在NG的壁紙里見到橫跨蒼穹的銀河
以及旅途中認識的朋友,和一起列隊超車的二逼隊友
還有堅定不移跟隨我們的它(們),我可能也不會有過像“馬幫帳篷的篝火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物”這種“片面”看法
《Life of Pi》里Pi說過,這些事情發(fā)生就發(fā)生了,為什么一定要有意義。在亞丁我認識了一位驢友,他叫自己老農(nóng),從卡斯一路搭帳篷徒步過來。講起他第一次騎川藏線的時候,騎著他那二手山地車用了一個半月才到拉薩,沒有看攻略、沒有隊友,在路上看到極好的景致就停車扎營,第二天再出發(fā),直到現(xiàn)在徒步穿越也是如此,在他的眼中拉開帳篷看到的山峰要比平整的地面或者水源要有吸引力得多。聽完他的經(jīng)歷我先是反思自己那時騎川藏線是不略忒快了點?后來轉(zhuǎn)念一想,或許下次我可以像他那樣做,不過以前那樣瘋也是段不差的旅行。
很多時候下一個彎道后面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下坡,還是一抬頭看就眼冒金星的發(fā)夾彎上坡,只有過去了才能知道。所以,去吧。
小編有話說:在路上的感覺聽起來就覺得無限美好,讓我們恨不得下一秒就出發(fā)。有合適的條件選擇自己喜好的方式去旅行當然是件再好不過的事情,但更多的情況是,我們很難就這么“任性”地說走就走,然而這并不應該成為束縛我們那顆追求自由的心的借口,旅行也不一定非遠方不可;你住的地方,何嘗又不是別人眼中的遠方?老街道的小店、市郊的那座山、在這城市自己從未踏足的角落,同樣能讓你有恍若發(fā)現(xiàn)新天地的感覺。
責任編輯:Lnic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