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網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品功能順暢使用。
1984年,他騎一輛永久走了3000公里(二)
美騎編輯按:首先要跟大家說聲抱歉,因為最近小編忙于統(tǒng)計上月數據,導致拖延近一周才放出本篇的第二集。接下來的內容大概會分成三篇左右,并于近日發(fā)布完畢,各位追連載的朋友請放心等待。順便碎碎念一下,老先生的拍照水平和字跡都杠杠的!
十一、煙雨漓江
到桂林、陽朔旅游,不可不游漓江。它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風景最美的巖溶山水游覽區(qū),也是我心儀已久的旅游勝地。趁著昨天桂林市區(qū)的游興,今天一大早匆匆趕往桂林到陽朔的漓江游船碼頭,隨著熙熙攘攘的人流踏上游船,開始了60多公里水路的漓江之行。
漓江的游船是無動力的,一般是幾艘游船連起來由最前面的一艘動力船牽引著前行,這樣游客坐在船上,感覺不到一絲噪音,耳邊偶爾傳來的只是潺潺的流水聲和岸邊快樂玩耍的孩子們的歡笑聲,這樣輕松愜意的旅行,讓幾天來的疲勞一掃而光。稍感遺憾的是離開桂林不久,天氣轉陰,下起小雨,江上泛起了薄霧,漓江的水和兩岸搖曳的鳳尾竹,再也不是那么的碧綠,不過換個角度看,煙雨朦朧的漓江,猶如中國傳統(tǒng)的潑墨風景畫,倒也更加迷人呢。不管怎樣,還是用相機拍下這難得一見的美景吧。(這些照片,是自己親手拍攝、沖洗和放大的,有些還留下了我的指紋呢,雖然時間已過28年,效果也不怎么好,但感覺挺珍貴的,畢竟是那段刻骨銘心的旅游經歷啊。)
漓江兩岸,山形奇特,給人以無盡的遐想,這張照片就拍攝于漓江的著名景點“老人峰”,從這個角度看去,倒有幾分神似吧。
游船行到距桂林約60公里的地方,在游船導游小姐聲音的指引下由五座山峰組成的大山映入眼簾,臨江的石壁上,青綠黃白,眾彩紛呈,仔細端詳,似有神駒奔騰,這就是漓江上最著名的景點“九馬畫山”了 。面對大自然這鬼斧神工的杰作,清代詩人徐沄曾賦詩贊嘆:“自古山如畫,而今畫似山。馬圖呈九首,奇物在人間!备忻裰{唱到: “畫山壁,天馬壯,不知到底幾多雙;看出七匹中榜眼,見了九匹狀元郎!甭犞@民謠,我跟船上的游客一樣,不由得指點著畫山,細細地數了起來,不幸的是,怎么數都只有五六匹啊,哈哈,這下我仿佛頓悟了:難怪我只考了個大專呢,數了幾遍都看不出有七匹以上啊。說笑歸說笑,有個關于九馬畫山的傳說倒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說有一個小伙子,聽說九馬畫山的風水特別好,有祖墳埋在那兒,后代不是做官就是發(fā)財,就把他母親給殺了,埋在山下,結果當晚天降暴雨,電閃雷鳴,山體崩塌,把那不孝的兒子給壓死在了山下,這就叫報應吧。
船過了九馬畫山,再行進幾公里,遠遠的好像能看見陽朔縣城了,天氣也慢慢轉晴,太陽從厚厚的云層里鉆了出來,碧綠的漓江水托起幾座山峰,導游小姐清亮的聲音再次傳來:前面就是漓江上的又一著名景點“碧蓮峰”了。
碧蓮峰,山腰峭壁如練,平滑似鏡,故又叫“鑒山”。游船行到漓江大橋,回首遙望此山,環(huán)列如一朵含苞欲放的蓮花,周圍群山又如片片荷葉襯托著它,因而得名“碧蓮峰”,F代大詩人沈彬有詩贊曰:“陶潛彭澤五株柳,潘岳河陽一縣花。兩處怎知陽朔好,碧蓮峰里住人家”。郭沫若先生1963年游此山后,也曾賦詩:“奇峰八面玉玲瓏,深感吾身只二瞳。忽見觀音千手眼,料應生自碧蓮峰!北躺彿瀣F在已成為陽朔的象征。它是漓江游的最后一景?匆姳躺彿澹旖我簿退憬Y束了。
十二、重游陽朔
從“漓江游”的船上下來,重新踏上了陽朔的土地。前幾天騎著自行車從陸路進入陽朔,今天坐船從水路進入陽朔,想起來都覺得挺有意思的,這算是從不同的角度再欣賞陽朔的美吧。
這是重游陽朔拍的第一張照片: 陽朔碼頭
在游船上就聽導游小姐隆重介紹了“碧蓮峰”,現在置身于碧蓮峰下,不由得加快了腳步,匆匆踏上登山石階,茂密的樹林遮擋著陽朔7月的驕陽,頓時涼爽了許多?赡苁翘魍旖那校蚴悄贻p氣盛,幾十級沿山崖的石階很快被拋在身后,不到一個小時就登上了碧蓮峰頂。站在峰頂,放眼南方,漓江繞過重重山峰緩緩流來,在午后陽光的映照下營造了“日躍群峰霞光艷,萬朵芙蓉層疊出”的絕美景色。
領略了美麗的漓江風光,稍事休息,沿著山道漫步下山,一路上眾多摩崖石刻一一映入眼簾。據記載,碧蓮峰上的石刻有20多塊,尤以1834年王元仁(王羲之后裔)的草書“帶”字巨幅石刻最為著名!皫А弊珠L寬各八尺,蘊含“一帶山河,少年努力”的筆意。(也有說含“一帶山河,舉世無雙,少年努力,萬古流芳”16字的。)
這塊石刻上刻著愛國志士吳邁的詩:“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無水無山不入神” 。
瀏覽完眾多名人石刻,信步來到陽朔著名古剎“鑒山寺”。鑒山寺原建于唐開元初年(約公元731年)的碧蓮峰下,后寺廢,現重建于月亮山下,江邊僅剩一鑒山樓(如圖)因佛學大師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日本時曾住鑒山寺,故鑒山樓內設置了鑒真紀念館,安放鑒真大師的坐像及他的生平展覽供人參觀憑吊。
從鑒山寺出來向東幾十米,就是陽朔的另一著名景點:迎江閣。 它赤柱花檐,綠瓦白脊,建筑風格奇特。這里曾有1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在此拍照留念。該閣上層可由山路直接走上去,八面開窗,從每個窗看過去,都是一幅美景,故有“畫窗”之稱。
這是迎江閣其中一個畫窗的景色。
游覽了碧蓮峰已近下午,在陽朔鎮(zhèn)上隨便找了家小吃店匆匆填飽了肚子,到西朗山飯店取了自行車,頂著炎炎的烈日,趕到了陽朔的又一個著名景點:大榕樹景區(qū)。該景區(qū)集中了陽朔風景的精華,奇山秀水眾多,風光旖旎,故事片《劉三姐》還在此取景。
秀麗的陽朔風光
此行結束回到貴陽后,《貴陽晚報》頭版進行進行了報道,當年國慶節(jié)我在學校舉辦了攝影展,《貴陽晚報》記者前往參觀,選中了兩張照片刊登在晚報上,并配發(fā)短文,再次介紹了這次行程。
這是被選中的照片之一。
這是當年《貴陽晚報》的第二次報道。
十三、桂林——新的起點
14日,到郵局取了家里匯來的200元“巨款”,晚上在房間里研究桂林到北京的行程,心里激動無比。記得當晚好像連覺都沒睡好,第二天起了個大早,收拾好簡單的行李,告別熱情的西郎山飯店服務員,騎上自行車向桂林出發(fā)。
陽朔到桂林不過60多公里,可能是心情比較愉快吧,路上一邊騎行,一邊欣賞沿途的美景,自我感覺是離家以來最輕松的一段行程啦。到達桂林時已經接近中午。想到桂林對我的特殊意義吧,還沒來得及找個地方吃午飯,首先就 來到了桂林火車站,在那兒拍張照片留個紀念,如果能順利地騎行到北京,桂林就算一個新的起點,如果不能順利到達北京,桂林也能算一個終點了。所以從照片上看,當時心情還是很不錯的!
照片上的草帽已經是換了第5個了,由于天氣實在是太熱了,騎行中風又比較大,頭上流下的汗順著固定草帽的帶子往下淌,時間長了帶子被腐蝕斷掉了,有時候風一吹,草帽不是掉到河里就是掉到山下,所以一換再換,好在當時這一個草帽也值不了多少錢。
考慮到下午從桂林出發(fā)再往前騎行時間會比較緊,最多能騎個50來公里,所以剩下的時間就騎著自行車在桂林市區(qū)逛逛吧。其實桂林市的城區(qū)的風景也很不錯的,桂林的美是因為她的山、她的水,那么自然,協調,不同于北方城市的闊大、江南城市的嬌媚,行走在桂林,整個人就像流連于山水畫中,滿城的綠樹,靜靜的碧水,讓人體會到一種自然的秀美,安靜、淳樸。特別是榕湖和杉湖,是一幅幅自然山水和城市完美結合的畫卷,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四、廣西境內的最后一站
16日。不知道是因為即將離開廣西進入湖南而興奮還是擔心今天100多公里的行程完成不了,今天起了個大早,簡單的收拾了行裝,匆匆地吃了早點,8點不到就踏上了新的行程,大概10點來鐘到達靈川縣。據當時掌握的資料,靈川縣屬桂林市管轄,地處湘桂走廊的南端,其西北面就是大名鼎鼎的龍勝縣(那里的龍脊梯田很有名),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楚越往來之要沖”。由于漓江縱貫全縣,這里的風景跟桂林、陽朔極為相像,也是個山清水秀,美麗富饒的地方,當時就聽人說那里有個海洋鄉(xiāng)有一大片銀杏樹,最古老的有上千年的樹齡,只是時值盛夏,無緣得見此美景了。
從靈川往北50多公里,來到了興安縣。興安縣是桂林市管轄最大的縣,是漓江和湘江的發(fā)源地,也是世界最古老運河——靈渠的所在地,自古以來就是“楚越文化”的交匯區(qū)域,已有2000多年歷史。秦始皇在這里統(tǒng)一嶺南,紅軍在這里轉危為安,堪稱“濟冶之都,安國之都”。由于靈渠的開鑿,到過興安的古今名人不計其數,如柳宗元、李商隱、嚴嵩、徐霞客,近代的如蔣介石夫婦、李宗仁、白崇禧。紅軍長征中,毛澤東、周恩來、劉伯承等許多紅軍高級將領均路過興安。全縣境內不但自然風光優(yōu)美,而且文物古跡眾多,只是到達興安縣城已近下午2點,前面到全州縣還有60多公里,為了天黑前趕到全州,也顧不得去參觀一下這些著名的歷史遺跡了,等以后有機會再來興安彌補這個遺憾吧。
離開興安縣繼續(xù)趕往全州縣,有意思的是,在這段路上還遇到了近一公里被水淹沒的公路,而且還是通往全州縣的唯一通道,環(huán)顧四周,根本無路可繞,看著齊腰深的水中艱難行進的人們,我也無奈地將自行車扛在肩上加入了他們的行列,也不知道經過了多長時間,終于趟過了這段“水路”。后來曾有人問我:“你這3000多公里都是這么騎行過來的嗎?”這時我總會無比自豪而又略帶開玩笑的回答:“是啊,除了在廣西興安到全州有一段是我扛著自行車涉水通過,被自行車騎了一公里和在鄭州過黃河時被連車帶人放在一輛農用車上通過黃河公路大橋而沒有騎車以外,就是這么慢慢騎過來的啊!?梢娺@小小的插曲還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經過近11小時的騎行,下午6點來鐘總算到達了今天的終點:全州縣。這一路騎行下來,同樣是要克服高溫炎熱的困難,不過好在道路還不算太艱難,總體上還是比較順利的,從好的方面看,要不是當時烈日當空,恐怕趟水時打濕的衣褲也不會很快曬干吧,如果是個陰雨天,可能難逃感冒發(fā)燒的厄運啦,所以當時雖然很疲勞,但心情還是很不錯的,住進旅館后,趕緊研究明天的跨境行程,但愿明天的騎行湖南第一天順利吧。
這是當時使用的全國公路里程圖中“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一頁,劃有紅色的是當時走過的路線。
這是在全州縣的住宿發(fā)票
十五、騎行湖南第一天
17日。昨天是離開貴陽以來第一次一天騎行100公里以上,而且騎行時間超過了10小時,所以一夜的睡眠都好像不足以恢復疲勞,今天早上起來視乎還有些體力不足啊,但想到馬上就要進入湖南省,不免有些興奮,緩了緩神,9點才出發(fā),11點來鐘進入湖南境內。
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進入湖南后第一感覺就是熱,跟廣西的熱有些不同,就像湖南特有的辣,是那種火辣辣的熱,太陽暴曬下像針扎一樣,稍一運動就大量的出汗,口干舌燥。另外就是地形問題,出發(fā)前我常到學校圖書館看各省的地形圖,印象中湖南應該是丘陵地形為主,這對于現在的山地車、變速車來說不是什么問題,但對一般的自行車來說,我感覺這種地形就是最難騎的了,在貴州,盤山公路是很可怕,上坡必須靠推,非常累,但下山時只要把握好速度,可以得到比較長時間的放松、休息,這一上坡、下坡通常都是好幾公里,而在湖南(包括湖北)騎行,上坡、下坡都不是很長,上坡時蹬上去吧還是有點累,下坡倒是很快,接著又該上坡了,仿佛沒有了緩沖、放松的機會,所以剛開始感到很不適應,這一天下來,勉強騎了90來公里,比我想象的要短,到零陵縣時已經下午4點左右了,不得已在零陵先住下,適應一下湖南的地形和氣候再說吧。
其實零陵縣是一個很值得游覽的地方,“零陵縣”是我國最古老的縣名之一,從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到1984年共2200多年,今廣西全州的咸水和零陵共存了810年。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所以零陵實際上就是舜陵的別稱或美稱,其源于娥皇女英千里尋夫的動人故事,她們一路尋找一路落淚而至淚盡泣血,淚血滴落在竹子上稱為淚竹(又稱斑竹),為紀念她們人們將舜陵改稱為“零陵”,這里“零”作涕零之意。1984年6月改零陵為永州,其古城自公元前124開始修建至今2136年從未遷移過,是湖南省內建城歷史僅次于長沙的古城。下面是我在零陵的住宿發(fā)票,從抬頭上看,這張發(fā)票正好是1984年7月的,零陵縣6月份改為永州,所以這張發(fā)票更有紀念意義哦。
十六、仰望南岳
自進入湖南以來,烈日的暴曬,炎熱的天氣成了騎行最大的困難,多希望以后有那么幾天是多云的天氣,給這炙熱的大地降降溫啊。沒想到老天爺可能看我騎行實在是太辛苦了,隨了我的心愿,18、19兩天竟然真是多云,一向威嚴無比的太陽公公他老人家這兩天好像溫柔了許多,只是在云里穿行中偶爾露一下臉。我自然不會放過這一天賜良機,從零陵出發(fā),過祁陽到祁東一口氣騎了100多公里,19日繼續(xù)騎行近120公里經衡陽一路狂奔到衡山縣,又一次打破了單日騎行的里程記錄,經過衡陽時,還用了一個多小時參觀了著名的“陸家新屋”。
陸家新屋系清代記名提督、振威將軍陸成祖于光緒7年建造,已有120多年歷史,是典型的湘南民居風格的古建筑群。1944年6月27日,一小隊日寇騎兵撞進這里,第二天國民黨軍一個排進行圍剿,雙方激戰(zhàn)半個月之久,至今南墻上還保留著當年的彈痕數十處,右側風火墻上更有直徑達1米的彈洞,是衡陽保衛(wèi)戰(zhàn)的有力見證之一,2007年在這里興建了“衡陽保衛(wèi)戰(zhàn)紀念館”。
衡陽保衛(wèi)戰(zhàn)史稱衡陽會戰(zhàn),被譽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wèi)戰(zhàn)”,是中國抗戰(zhàn)中作戰(zhàn)時間最長、雙方傷亡士兵最多、程度最慘烈的城市爭奪戰(zhàn),也是唯一一次日軍傷亡超過我軍的戰(zhàn)例,因此衡陽被當時的國民政府授予“抗戰(zhàn)紀念城”的稱號,并于1947年8月建塔紀念,蔣介石為碑塔親筆題字。
祝融峰(圖片來源于網絡)
參觀完陸家新屋,稍事休息,繼續(xù)騎行50多公里,到達同樣聲名遠揚的衡山縣。衡山縣因五岳中的南岳衡山而得名,衡山古名為壽岳衡山,是我國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下午到達衡山腳下的山門處,抬頭仰望衡山,祝融峰在飄浮的薄霧中若隱若現,恍如仙境,這時不由得想起了杜甫詠南岳的《望岳》:
南岳配朱鳥,秩禮自百王。
歘吸領地靈,鴻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則亡。
洎吾隘世網,行邁越瀟湘。
渴日絕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蓋獨不朝,爭長嶫相望。
恭聞魏夫人,羣仙夾翱翔。
有時五峯氣,散風如飛霜。
牽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岡。
歸來覬命駕,沐浴休玉堂。
三嘆問府主,曷以贊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其實杜甫的望岳詩共有三首,另兩首為詠五岳之尊的泰山和詠西岳華山,其中以詠泰山的望岳被廣為傳播,名氣最大。詠衡山的望岳是杜甫的晚年之作,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先到成都,后到湖北、湖南一帶,最后病死在衡州湘江上,這一時期留下了大量名作,其中最著名的詩句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這次衡陽、衡山之行真是收獲頗多,望著高聳入云的衡山,不免還是感到有些遺憾,因為當時制定騎行計劃時就確定,此行以北京為最終目標,而且要盡可能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所以考慮到體力、時間等因素,凡遇名山都采取只眺望,不登山的策略,比如后來的中岳蒿山都采用了這種方法,等我哪天有了學問也學著杜甫不登山來一首望岳詩,哈哈,笑談笑談。
這是祁東縣的住宿發(fā)票
這是衡山縣的住宿發(fā)票
責任編輯:Max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