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luò)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騎行復古之路(3)連續(xù)穿越無人戈壁灘離開若羌兩天抵達且末,在燥熱的沙漠邊緣感受千年歷史
姜野仍在路上。多年前美騎網(wǎng)報道過勇敢逐夢的年輕人姜野,環(huán)騎亞洲后,現(xiàn)在開啟《復古之旅》騎行,這一站是最后一站新疆站,美騎網(wǎng)每周連載,看看他眼中的這個真實美妙的世界。
若羌是這次行程中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到達若羌,意味著接下來將要開始絲綢之路南道的行程。
絲綢之路東出長安,經(jīng)河西走廊到達敦煌,然后繼續(xù)向西越過樓蘭道抵達樓蘭,世界第二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橫亙在前方,于是絲路從樓蘭分為南北兩條路線沿著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繼續(xù)向西,這就是絲綢之路南道和北道。
相對于北道而言,南道更顯荒蕪,人口密度更小,所以旅途也會更加艱辛,對于這一點,我們是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的。
離開了若羌,沿著315國道向西出發(fā),一路都是戈壁灘,此前惡劣的沙塵天氣也緩解了很多,陽光重新普照大地,戈壁灘又開始變的燥熱。
所以我們又要時不時的鉆到公路下面的涵洞中來躲避高溫,這里的溫度通常從北京時間11點后開始升高,直到下午7點鐘高溫才會緩解。所以我們午休的時間也就顯得很漫長,需等待5個多小時才敢重新出發(fā)。
若羌西邊81公里處有一片綠洲,瓦石峽鎮(zhèn)就坐落在綠洲之上。傍晚到達瓦石峽鎮(zhèn),在鎮(zhèn)子東頭的涼亭下扎營過夜,身后是一片棗樹林。
早晨起來后,收拾好帳篷,沿著鎮(zhèn)中心的大道向西去,這條大道被稱作“弩城大道”,實際上就是315國道,這個名字是有來歷的,在古時候,瓦石峽鎮(zhèn)有一座弩支城,相傳這里曾經(jīng)在絲綢之路南道上貿(mào)易相當繁盛,手工業(yè)也相對發(fā)達,后來的考古也證明了這一點,考古工作者在古城遺址的地面上輕而易舉的發(fā)現(xiàn)了數(shù)量驚人的陶器碎片和金屬碎片,并發(fā)現(xiàn)了窯址3處和冶鐵遺址1處。
我們在弩城大道上行進了約7公里,向左拐進一條土路,穿過正在建設(shè)的高速路,很快就來到了弩支城城址,遺址面積很大,地表什么都沒有了,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城墻的痕跡,放眼望去盡是一片土墩子。
遺址外圍被鐵絲網(wǎng)緊緊圍住,密不透風,因為相關(guān)史料的缺乏,關(guān)于它的信息非常少,現(xiàn)代考古也有相當多的疑惑還未解開。
相傳這里在唐代居住了大量的粟特人,粟特人是生活在中亞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古老民族,他們從東漢至宋代長期活躍在絲綢之路上,因擅長經(jīng)商而聞名,在我國境內(nèi)也曾擁有大批粟特人定居生活。
因為地表無可看的建筑痕跡,我和老王沒有在這里停留多久就繼續(xù)向西出發(fā)了。
下午穿越了40公里的沙漠路段,因為太曬了,我們在沙漠中唯一的基站下方的陰涼處躲避,公路旁邊是一條正在修建的鐵路橋,工人們頂著炎炎烈日加緊工作著,著實不易。
走出沙漠路段,離車爾臣河越來越近,所以路邊都是成片的蘆葦?shù)兀曈X上給人以生機,但一停下來,就被二十多只蚊子包圍,隔著衣服都咬人,毫不夸張,八年前在塔里木河胡楊林露營就領(lǐng)教過,這感覺久違了。
我們的水也快喝光了,幸好在中鐵公司營地要了一些水,后來就只能待在帳篷里,不敢出去,因為只要一出去,就會瞬間被蚊子包圍。
次日上午很快就到達了車爾臣河畔,寬闊的河床盡收眼底,河水裹挾著泥沙滾滾東去,在陽光下格外混濁。
河水流到哪,哪里就孕育文明,河流就像是絲綢之路上的毛細血管,有了它,就有了這條文明之路,就有了這條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交流之路。
過了河很快就到達了塔提讓鎮(zhèn),在鎮(zhèn)子上吃了午飯,躲過燥熱的午后,由西向南,一路富饒的綠洲,成排的白楊樹遮擋住了陽光,綠油油的棉花田和玉米地覆蓋了戈壁沙灘,一切的一切都讓人心曠神怡,終于,且末縣到了。
且末縣城不大,一條主路貫通城區(qū),人口密度稍比若羌高,商貿(mào)交易也顯得更有活力,玉石交易中心,且末巴扎,街邊攤位…顯然這里更值得停留。
來且末不只是因為路過而已,這里除了是穿越絲路南道中間的一個重要補給站,我還是想走進其境內(nèi)的扎滾魯克古墓群和萊利勒克遺址看看。且末也曾是西域的一個小國,《漢書·西域傳》中記載:且末國王治且末城,去長安六千八百二十里。戶二百三十,口千六百一十,勝兵三百二十。輔國侯,左右將,譯長各一人。
而在南北朝時期,東邊的鄰居鄯善國的國王帶領(lǐng)兩萬多人口躲避戰(zhàn)爭而來到且末國,車爾臣河綠洲一下子熱鬧了起來,且末自然也被鄯善吞并了。
但且末國的都城至今仍然沒有被世人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有一個流傳于民間的詭異傳說,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中有一座被沙埋的古城,那里有數(shù)量龐大的財寶,曾有人冒險去挖寶,但古城一夜之間就消失的無影無蹤,再沒有人知道他確切的位置。
曾經(jīng)有人把萊利勒克古城誤認為是且末故城,萊利勒克古城的地面散布了大量陶器碎片,而附近的扎滾魯克古墓群更是有上百座古代墓葬,其中一號大墓共同埋葬了14個人,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合葬墓。
另外在1985年還在這里出土了一具嬰兒干尸,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嬰兒干尸,年齡在8~12個月,當初被送樣臺灣展覽前,引起島內(nèi)一陣熱議,臺灣方面還為他搭建了一座溫馨的嬰兒房,并稱其為“且末寶寶”。
且末寶寶隨葬品有一個用羊乳房縫制的喂奶器,但喂奶器內(nèi)并沒有乳品,而是谷物粉末,這也許是他的媽媽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只能用乳汁的替代品來喂養(yǎng)他,但不幸的事他還是夭折了。
以上兩處遺址都在縣城西南的戈壁灘上,我們在一個午后騎車來到此處,門口只有一個維吾爾族的管理員,他帶著我們走進了戈壁灘中的的古墓葬展館。
進入館內(nèi),墓坑下靜靜的躺著14具干尸,規(guī)模比我想象的要小,但能夠在一處墓坑中目睹14個墓主人,這種場面還是很令人印象深刻的。
而古城遺址則在墓坑后方一公里處,管理員為了我們的安全,不許徒步進入,如果駕車前往,還是比較可靠的。
未完待續(xù)…
責任編輯:張半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