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如何提高公路車騎行的舒適性
公路車的舒適性,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對于新手來說,它可以讓你更快地融入這項運動;對于老手來說,它可以讓你騎得更遠更快。在小編多年的騎行中,能深刻體會到Specialized“平順則更快”的理念,舒適性可以給你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輸出條件,就像當年在魔獸世界里傷害輸出角色的理念一樣,“死人是沒輸出的”。
鑒于小編最近經(jīng)常騎之前測試的Allez,每天在上班路上被顛得死去活來的,差點就像搞個《城市通勤中Allez和Emonda SLR誰更要命》的選題。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怎樣提高公路車的舒適性,如果您是一名新手,那么希望這篇文章能起到參考作用;如果您是一位老鳥,那也歡迎一起討論一下舒適性,并且補充一下小編遺漏的東西。
耐力型車架
眾所周知,耐力型車架能提供比綜合型車架和氣動車架這類競賽型車架更優(yōu)秀的吸震能力和更加友好的幾何。但這要在購車前十分清楚自己的騎行需求,才會夠選擇的車型。大部分車友還是會選擇購買競賽車型,在這里小編恐怕要得罪下各位,引用國外技術(shù)編輯的一句話:“對于大部分人的水平來說,耐力車型才是最佳選擇,沒人想在城市和鄉(xiāng)村道路上開一輛F1!
如果您是位追求騎行樂趣的玩家,經(jīng)常調(diào)整各種路況以及長距離騎行,可以選擇Roubaix、Domane、Cento 10 NDR這類使用具有懸掛結(jié)構(gòu)或減震裝置的硬派耐力車架;如果你想兼顧剛性、操控和舒適性,不是經(jīng)常在惡劣路況騎行,偶爾參加比賽或者想在騎游活動中證明自己,那么可以選擇RoadMachine、Endurace、Paralane這類使用優(yōu)化碳纖維層疊的硬連接車架。
但這只針對還為購置公路車或者準備置換新車的車友,畢竟換車架成本還是比較高的,所以今天我們主要討論一些高性價比的“亡羊補牢”項目。
碳纖維彎把
碳纖維彎把可以帶來明顯優(yōu)于鋁合金彎把的吸震性,但市面上像GIANT Contact SLR D-Fuse和BontregerPro IsoCore VR-SF這類專門為耐力車設計的彎把并不多,但不用糾結(jié),直接選擇各品牌的扁上把氣動型彎把就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因為扁形上把剛性較差,形變量較大……但最好選擇Reach和Drop值較小的型號,帶來更舒適的騎行姿勢,例如Zipp SL70-AERO。
▲當然,碳纖維一體把則是更好的選擇,F(xiàn)itting數(shù)據(jù)和錢包允許的話非常值得考慮。
厚把帶
更厚的把帶可以有效過濾車頭傳上來的震動,這點可以參見每年世巡賽上石頭路賽段的車手戰(zhàn)車設定,不少車手會選擇包覆雙層把帶用來面對“北方地獄”。一般把帶的產(chǎn)品信息都會標明厚度,小編認為一般我們騎行的路況,3.2mm厚的把帶就是極限了,2.5mm左右則可以綜合重量與舒適性,帶有凝膠涂層的則可以進一步優(yōu)化吸震性能。這里安利一款3mm厚、輕量且手感很好的把帶:Sram Red;如果不介意重量,還可以使用小編先前為大家測試過的ESI RCT Wrap硅膠把帶。
減震凝膠
如果您覺得厚把帶效果還不夠好,或者您就是偏愛Fizik超薄反皮把帶的手感,那么您可能需要在彎把與把帶之間添加凝膠襯墊,就像剛才提到的BontregerPro IsoCore VR-SF彎把一樣。許多操控組件品牌均提供凝膠襯墊,但小編目測都是用一個廠家代工的……國內(nèi)比較容易入手的就是Pro的,使用過的朋友表示“效果拔群”。另外,Sram很早就推出了硅膠襯墊,但僅作用于手變變速線出線口附近。
碳纖維座管
由于碳纖維座管擁有比鋁合金座管更大的形變量,所以如果您的車架配備的是鋁合金座管的話,升級為碳纖維座管能明顯感到舒適性的提升。一般來說,后飄座管的造型決定了它的受力角度與直頭座管不同,擁有比直頭座管更大的形變量,如果Fitting數(shù)據(jù)允許的話,15MM后飄的碳纖維座管會是最佳的選擇。一些舒適性取向的碳纖維座管則會擁有很好的舒適性,例如閃電的CG-R、Canyon的VCLS 2.0以及某些車型使用的25.4mm小口徑座管。
坐墊
坐墊恐怕是大家接觸公路車之后第一個體會到舒適性差異的部件,坐墊不合適的感覺想必大家都懂的。一般來說填充物更厚更軟的坐墊會有更好的吸震性,但并不代表越厚越舒適好坐,如果你們坐過那種全硅膠填充的休閑坐墊,就明白小編想表達些什么。
這里小編可以推薦一下Specialized Power的Elaston系列坐墊。市面大部分品牌舒適取向的坐墊都是靠增加填充物厚度或使用更軟的填充物,雖然更舒適,但支撐力較差。而Power Pro Elaston則創(chuàng)新性地使用Adidas BOOST跑鞋中底同款的“爆米花”泡沫填充物,在提供優(yōu)秀吸震性能的同時還擁有較好的支撐力。
外胎
除了車架,外胎也是一個能明顯體驗到舒適性差異的項目。更寬的外胎由于充氣量更大,在輪組與地面之間形成更大的“氣墊”;并且寬胎“蛇咬”機率更低,可以降低少許胎壓。由于目前許多車架都支持28c,如果感覺自己的車輛舒適性有所欠缺,不妨先上對28c外胎試試。
另外一個大殺器就是真空胎了。由于沒有了內(nèi)外胎之間的摩擦,真空胎的滾阻較低。使用與開口胎一樣的氣壓可以獲得更低的滾阻;保證與開口胎一致滾阻的情況下,胎壓則可以更低,可以顯著提高舒適性。真空胎可以帶來非常平順舒適的路感,這種神奇的路感有時會令你覺得自己是不是爆胎漏氣了。
棉線套管結(jié)構(gòu)的開口胎和管胎由于胎壁的材質(zhì)較軟,比一般結(jié)構(gòu)的外胎擁有更好的舒適性。但由于棉線套管結(jié)構(gòu)的外胎一般都是頂級產(chǎn)品,耐用性和防刺性均有所妥協(xié),加上價格較高,并不太適合在一般條件下使用。
輪組
在進入碟剎時代后,大部分碳纖維輪組為了兼容28c外胎,部分會使用20mm左右的大內(nèi)寬設計。更大的內(nèi)寬使得充氣量得以提升,這個上面已經(jīng)說過了。更重要的是安裝好輪胎后,由于胎壁外擴,實際寬度總會大上那么1-2mm,這就意味著你可以用25c外胎的重量,享受27c外胎的舒適性。所以內(nèi)寬大的輪組可以帶來一定額外的舒適性。
把立墊圈
把立墊圈雖然不起眼,但卻對騎行舒適性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把它放到最后是希望各位看官能正視自己的Fitting數(shù)據(jù),根據(jù)自身柔韌性和核心肌群來選擇合適的車頭高度,不要一上來就為了外觀好看直接零墊圈+長把立。當然,如果您身體素質(zhì)拔群,那當我什么都沒說過……
責任編輯:Avalon
請問越野型公路車和耐力型區(qū)別大不大?兩者是否互通。比如閃電diverge和魯貝,另外tarmac sl6的舒適性怎么樣?
+1
23區(qū)別有,耐力型公路車的通過性更低一點,但是在鋪裝路面比公路越野更快,sl6不算非常顛,但是也不是非常舒適
+1
22舒適性看stack除以reach的值就行,越大越舒服,越小越激進,看姿勢就是,越大上半身越挺直,越小趴的越低。diverge和roubaix來說,我用54,d和r的比值是592/373=1.59和585/375=1.56,d更舒服。sl6是544/384=1.41。但具體還要看尺寸,因為52的sl6的比值就是1.38了,如果你52和54都可以用,那么就選54的更舒服,52的不怕丑就加墊圈
+1
22越野公路其實是cx比賽用車,依然是以專業(yè)車手作為目標受眾來設計的,耐力車的設計用途是長距離騎游,肯定比越野公路更適合業(yè)余騎友。
我就很想買耐力形的車子,無奈現(xiàn)在口袋深度有限,只能在現(xiàn)有的車子上下功夫了,已經(jīng)換了坐墊和一條外胎,慢慢來
某魚一堆二手defy,不足兩千
+1
22還好我這個菜雞新手買了大G的defy,原裝D型碳釬坐桿,D型車把,加上耐力幾何以及真空胎,超強剛性騎得舒服還不慢
同為耐力車,佳能戴爾synapse 配合自家的SAVE車架減震黑科技和碳纖維座桿,路感舒服的一逼
+1
22defy3對的應該是caad,那個舒適度也是高的
+1
22昨天騎完那160km,蛋蛋都沒感覺了
+1
30“大保健”.....
+1
22說那么多還不如直接用山地車
+1
23不是專業(yè)選手,車、配件、裝備,不會充分了解,仔細試玩玩爽再賣給你的對嗎? 先權(quán)威店做動態(tài)fitting,,得到數(shù)據(jù)報告和訓練計劃/建議,,接受車店誘導購買各種知名品牌的頂級車架、頂級配置、頂級人身裝備。¥¥沒錯,拋開錢包的研究都是耍流氓,一步到胃沒法再提高舒適性了,真的就是這么簡單。
+1
22根據(jù)身體狀態(tài)變化、能力改變,,定期重新fitting,接受誘導更換件或微調(diào),¥¥,嗯,這是二步步入胃下垂
+1
22這么一看感覺像是買了一輛假車
+1
22總結(jié)得挺全的,沒有補充了。
+1
22墊圈戰(zhàn)士表示很舒服
+1
23那種又好看又舒服還不貴的有嗎/狗頭
+1
23廣州美騎網(wǎng)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Magic Cycling Corp.200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10602000377號
粵ICP備120458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