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美,終不足 LMH怒評Bontrager Ballista公路鎖鞋
去年,美騎已經(jīng)有專業(yè)的評測團隊對這款來自Bontrager的Ballista公路鎖鞋進行評測,鏈接:《氣動遇上舒適》。
但他們都是“打雷粉”,平時騎的是“打雷車”,開的是“雷車”,戴的是“打雷盔”,穿的是“打雷鞋”。不像我,我那可是一個根正苗紅的“總統(tǒng)粉”,一個高尚的粉,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粉,一個大寫的“總統(tǒng)吹”。我不但車是TREK的,鎖鞋、頭盔、手套、車燈也都是TREK的,要不是因為TREK的衣服不便宜,說不定我就渾身上下都是藍貓品牌了,哦不,是崔克品牌了。
當然,我沒接受任何廠家“包養(yǎng)”,所以作為一個自掏腰包的“總統(tǒng)粉”,我對這雙鞋的評價,那肯定是更……狠的。
Ballista這個名字讓我老是跟Bontrager那個氣動盔搞混,而且說實話,這名字一聽就有種“肉肉的”感覺,事實上,這雙鞋確實也是肉肉的。首先是整個鞋身皮面的質感,那叫一個軟糯,上腳以后十分舒適,我正兒八經(jīng)的公路入門鎖鞋是閃電的Audax,那是一個走長途耐力風格的鎖鞋,都沒這個Ballista舒適,但作為一個“競技向”鎖鞋,搞這么舒適是不是有點不太對勁。
Bontrager的鎖鞋我是不用擔心鞋型問題的,說實話,閃電的鎖鞋我也不擔心鞋型,因為我本來就是窄腳,大家都吐槽窄的老款閃電S-Works6、Sub6我穿著也很正常,反而是17年買的Torch系列(寬版)讓我覺得有些空的“晃蕩”。至于什么寬腳福音、解救扁平足的Shimano、Bont等品牌,我倒是沒啥興趣,因為我的小腳丫,穿啥都不怕~
沒有了魔術貼、卡扣、旋鈕,鞋面有更大的面積可以做散熱孔,事實上,Ballista也是這么做的,但為了保持鞋面的整體強度以及視覺一致性,Ballista并沒有采用透氣效果更好的薄網(wǎng)眼面料設計(參考Bontrager Classique鞋頭透氣網(wǎng)眼),而是簡單的增加打孔面積。
鞋面沒有什么明顯的縫線,兩側的Y形加強筋采用了“貼合”的手法,將BOA鋼絲通道固定在了鞋面兩側。這種非縫線的貼合設計在16-17年間就像“汪峰上頭條——火了”一樣出現(xiàn)在各種運動鞋上,NIKE也用,Adidas也用,輪也該輪到了鎖鞋了,閃電的S-Works系列以及Torch系列也大面積的采用貼合方式取代傳統(tǒng)縫線,來增加各部位的強度以及視覺的整體性。
體驗上來看,打孔有助于腳部濕氣的散發(fā),防止過度悶熱,但沒有辦法帶來網(wǎng)眼布那種“透心涼”的體驗,所以實際的散熱感受并不算十分優(yōu)秀。
鞋頭恍惚間讓我回到了那年夏天,那時候我還在體驗閃電S-Works Sub6,鏈接:《S-Works Sub6鎖鞋評測》,Sub6、Ballista都有著極其簡潔的外觀,鞋頭的構造也十分相似,可以摸到,鞋頭內側用了塑料片定型。但區(qū)別是,Sub6在我穿的第一天,鞋頭就有印痕了,很可能是里面的塑料片斷了,然后久而久之就出現(xiàn)了“駱駝趾”的樣子,F(xiàn)在看很多車友的Sub6也是這樣,但Ballista沒有發(fā)生這樣的情況,還算是不錯。
Bontrager鎖鞋曾經(jīng)的家族設計——“大B”鞋跟杯,在Ballista上沒有了。不奇怪,新的Circuit上也沒有了,新的Velocis上也沒有了,新的Starvos上也沒有了,碩果僅存的XXX、Classique、老Velocis鎖鞋也遲早會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仔細看看不難發(fā)現(xiàn),非頂級系列的閃電,TREK,Shimano哪怕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鎖鞋品牌,都越來越像了,這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Ballista的BOA固定方式是他的一個設計亮點,首先聲明,這個將旋鈕放置在鞋跟的設計并不是Ballista先玩的。早在若干年前的LAKE就已經(jīng)有同類型的設計了。這個設計很適合爭分奪秒的鐵三鎖鞋,但是放在常規(guī)公路鎖鞋上,更多的是看重降低風阻、提升鞋面簡潔性與外觀審美的特點。
BOA的鋼絲纏繞走向我就不解釋了,反正是橫平豎直,加上相對厚實的鞋舌,倒是沒有以往傳統(tǒng)布局BOA的鋼絲造成的壓迫。
LAKE那款后置旋鈕的鎖鞋將鋼絲大面積外露,看著并不簡潔,甚至可以說充滿了年代感,而Ballista同樣也具有符合當下的“年代感”。受到扁平化以及極簡主義的審美風格影響,現(xiàn)在的設計基本都是越簡單越好,表面上設計師也省事消費者也省事其樂融融大和諧,但是看似簡單的外表背地里都是設計師心酸的加班與咖啡。比如這款鎖鞋,鋼絲看似是直接埋入了鞋身,但實際上,有個塑料套作為導軌,防止鋼絲在里面不老實。走心了,設計師老鐵。
BOA旋鈕考慮到需要快速釋放鋼絲的場景,選擇了單向收緊、拔出釋放的旋鈕款式。我在買Audax之前用的是閃電的“古董”款Expert鎖鞋,那款鎖鞋同樣搭載了這種BOA旋鈕,但是,在長期的使用后,這種旋鈕有一定的幾率會“崩壞”,我打個比方,你將旋鈕扭緊至正常位置,然后腳趾一用力,足弓往上一繃,老化的BOA旋鈕就會自己“彈開”,釋放鋼線,那這個就比較危險了,萬一你搖車一用力,嗯?功率沒出來,腳出來了,那可咋整。當然了,我的經(jīng)歷是基于那個“祖?zhèn)鳌钡摹肮哦盓xpert鎖鞋而來,BOA旋鈕在Ballista上的表現(xiàn)還是比較OK的,現(xiàn)在談老化還為時尚早。
其實Ballista選擇這個拔起釋放BOA旋鈕可能更主要的原因是對形式、造型的妥協(xié),如果要選用更常見的雙向旋轉BOA旋鈕,勢必要重新調整鋼絲走線,以及加設鋼絲固定座,以此來實現(xiàn)快速釋放的功能,甚至可能研究到最后要完全否決后置旋鈕這個設計,得不償失。設計師:“累了累了,就這樣吧!
鞋舌值得特殊表揚,拋開類似于S-Works系列的那種“薄皮鞋舌”不談,有一定厚度的鞋舌,都會在頂端做一個柔軟的豁口,來減輕鞋舌對腳踝前方的壓迫,有的做得好,有的做了等于白做,此處實名批評Suplest Edge3,我體驗過的鎖鞋沒有二十雙也有十五雙,只有Edge3會磨前腳踝。Suplest Edge3評測鏈接:《看似復雜,方為純粹》
鞋幫也值得表揚,填充較厚,比較舒適,也不會像S-Works6、Sub6那樣略顯夾腳,比自家的Classique要更適合長途騎行。當然,美中不足是材質有些普通,這個價位怎么著也得來塊小牛皮包一包吧。
鞋跟也是Bontrager經(jīng)典的“逆鱗”織物,說實話,這個材料摸上去比踩上去有用,當然,我更不建議在這個位置用硅膠做防滑設計,因為硅膠會掉啊,摩擦摩擦,掉一塊,摩擦摩擦,就磨光了。我想起我那雙舊的已經(jīng)淘汰掉的Bontrager RXL手套,手指的防滑硅膠顆粒已經(jīng)掉的七七八八了,新的RXL手套在我的悉心呵護下似乎也快要開始掉了,硅膠的東西,一旦開始掉,就跟脫發(fā)一樣,止不住啊。
鞋舌內部有尺碼信息,閃電和TREK的鞋碼數(shù)還算是正常,不會出現(xiàn)Shimano、Giro或是Bont那種還要考慮偏大偏小的問題,你穿什么運動鞋,你就買什么碼,多簡單。
來來來我們來看看Ballista鎖鞋里面的東西,這可是美騎官方評測團隊不會給你們看的玩意(主要是他們的篇幅有限)。前文提到的舒適性,主要來自于厚實的鞋體面料,皮面柔軟,加上厚實的內襯,想不舒服都難,但是,這個料子比較擋風,所以就算外面開了一面的散熱孔,里面也沒有多涼爽。
拿掉鞋墊,鞋底和其他鎖鞋大差不差,其實鎖鞋你不能光看鞋底的硬度,什么14、12多少多少級的剛性,參考意義不大,這也就是品牌內部的分級用的,沒有橫向比較的意義。但是鞋墊底下這塊板子確實更能體現(xiàn)踩踏的效率傳遞如何,我在買“古董”Expert之前其實還買過一雙鎖鞋,那是那個年代比較流行的山寨閃電,它的這個部位你知道是什么做的嗎,硬紙板,剛開始穿還行,屁顛屁顛的也踩不出個所以然來,但到了后期,尤其是淋過一場雨,那個板子就開始變形了,你想想,紙板加上塑料大底,加上一百來斤的體重,我站在那都能感受到鞋底的變形,吱嘎吱嘎的跟有個倉鼠在腳底下嗑瓜子一樣。
12級的碳纖維大底,僅次于頂級的14級,硬度不用擔心,又不是塑料,沒個幾百斤你踩不出什么變化。但是Velocis才10級的大底,明顯比Ballista低一個檔次,所以我不禁懷疑Bontrager在頭盔里是不是也是這么分的,Ballista、Velocis、Circuit。
Bontrager經(jīng)典的可替換鞋跟,外置的十字螺絲就可以完成更換,比很多品牌要拿掉鞋墊再內部更換的方式直接多了。但是,我在網(wǎng)絡渠道并沒有看到有替換鞋跟單獨售賣,不知道門店能不能訂,這么看的話,替換磨損的鞋跟和閃電等品牌相比可能還是麻煩一些。
TREK家的碳纖維,自然不能叫普通碳纖維,他們有個專業(yè)名詞叫OCLV碳纖維,TREK的各款碳纖維車架也是采用這種碳纖維,人在江湖飄,沒個獨家的名字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造車的,閃電家的碳纖維技術叫FACT,捷安特家的叫Advanced,BMC家的叫ACE,Time家的叫RTM,LOOK家的叫HM UD,記都記不住,還是“XX碳”比較實在,直接T多少那么叫,一目了然。
鞋底有貫穿的通風通道,負責任的說,沒什么大用,因為鞋墊擋著。
鞋頭的防滑膠質量很好,雖然面積不大,但是好在比較牢靠,我的Audax防滑膠在一次長途中,掉了,導致地稍微光滑一點就沒法好好走路了,所以比較在意這個。
該夸的都夸完了,下面幾種說下吐槽的部分吧。槽點一:窄到秒殺小蠻腰的鞋底。都說楚王好細腰,你個鎖鞋整個這么細的腰干什么,你可能會認為,把鞋底做到足夠的剛性,還能做到這么小的面積,是技術進步的體現(xiàn)。
不是的,鞋底除了提供踩踏平臺、盡可能高的傳遞踩踏效率,更重要的是要對腳底進行承托,我喜歡Bont的造鞋理念,那種全腳掌都被包圍在碳纖維大底里的感受,真爽。
相比于自家的Classique,Ballista減少了鞋底內側的足弓支撐,這讓我很不理解。還有一個采用類似設計的鎖鞋是Suplest Edge3,那款鎖鞋的鞋底也是薄的出奇,但是得益于高強度鞋底以及支撐性十足的鞋面,Edge3無論是踩踏還是提拉,都游刃有余,整體感十足。Classique評測鏈接:《愛上文藝范》
但Ballista本身鞋面偏向舒適,皮面并不十分“硬挺”,加上自帶的鞋墊十分輕薄,鞋底偏窄,所以腳下發(fā)力總感覺是踩在了軟綿綿的鞋面上。
當然,我解決這個問題也十分簡單粗暴,直接舍棄原裝的鞋墊,更換對足弓支撐性更強的某品牌人體工程學鞋墊,簡單一兩百塊錢,就能解決一部分的問題。
但這款鎖鞋最大的痛點并不在鞋底,而是旋鈕,如圖所示,已經(jīng)扭緊了BOA旋鈕,扭到?jīng)]得再扭的地步,鞋舌是這個樣子的,看得出來嗎?上方已經(jīng)收緊的快要貼在一起了,下方還是松松垮垮,而且下方的鋼絲也沒有完全拉緊。這意味著,在實際穿著時,當你以為扭緊了旋鈕,其實只是你的腳背部分已經(jīng)扭緊了,但靠近腳趾的部位還是會松。
我曾想為什么Ballista不增加一個小魔術貼,但那樣整個鞋可能就和設計師所期望的“氣動”鎖鞋不一樣了,所以,我解決這個問題的土方法是,在扭緊BOA旋鈕的時候,另一只手捏緊鞋舌下方,這樣鋼絲收線會更加均勻一點。
后置BOA加不可拆卸鋼線的設計還會帶來另一個不怎么讓人感到方便的問題,那就是鞋舌的可動范圍。我的其他鎖鞋,無論是系帶、魔術貼還是旋鈕的形式,鞋舌都可以完全翻出,方便清洗、保養(yǎng)鎖鞋。但Ballista的鞋舌,最高最高也就是圖上的那個角度了,還是比較讓我感到不方便的。
這款BOA旋鈕還有一個小細節(jié)讓我比較介意,那就是它的穩(wěn)定性,相比沒有“拔出”機構的雙向旋鈕,這個帶拔出功能的單項鎖緊旋鈕手感有些抱歉。和我在意頭盔的旋鈕一樣,我比較在乎鎖鞋旋鈕在使用上的手感,松松垮垮、麻麻賴賴、一點都不圓潤,盤他。
總結:整個鎖鞋在定位上似乎有點偏差,首先官方給他的定位是“氣動”鎖鞋,而一般涉及到要追求空氣動力學效益的情況就是爭分奪秒的競技賽事,但這雙鎖鞋在腳掌存在一定的“冗余空間”,也就是說“鞋腳合一”的整體感有些不足。當然,前文也提到了,更換一個稍硬的鞋墊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我也希望Bontrager能夠像Giro一樣,原裝自帶一些不同的鞋墊配件,來滿足不同腳型對支撐性的要求。此外,旋鈕的鎖緊需要一定的技巧。
除了這些問題,這雙Bontrager Ballista鎖鞋可以說是還不錯的一款鎖鞋,相對獨特的旋鈕位置使得整個鎖鞋非常簡潔,算是一雙人見人愛的“小白鞋”,手感優(yōu)秀的皮面也值這個價錢。
我已經(jīng)有四雙“現(xiàn)役”小白鞋,說實話是有點審美疲勞了,所以我也在鞋跟杯處畫了些卡通形象。
補充一句,小白鞋還有一個問題是很容易臟,這個不單單是Ballista面臨的問題,也是所有品牌淺色鎖鞋都面臨的問題,所以,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介紹我的白色鎖鞋清理心得,歡迎持續(xù)關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