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礫石車vs.山地車:我的下一輛車應該是礫石車嗎?(上)
正如我們已經(jīng)提到的,避震、舒適性等等在礫石和山地車之間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現(xiàn)在來看一下兩種自行車類型的幾何差異,以及騎行姿勢的差異。有沒有可能根據(jù)幾何形狀來確定礫石車和山地車的多樣性?
通過這個測試,我們想找到最多功能的自行車類型。最初,人們可能會認為山地自行車的幾何形狀適合所有越野使用,而盡可能接近公路自行車的幾何形狀設置可以在路況稍好的路面上使用。如果是這種情況,我們需要考慮哪些是最重要的幾何值,我們能僅僅通過幾何來判斷哪輛自行車在哪里最好用嗎?
幾何表告訴了我們什么——以及它們沒有告訴我們什么:
我們挑選了三個通常被認為是決定自行車操控和騎行姿勢的決定性幾何數(shù)據(jù):Reach(五通中心至頭管距)、座管角度(SEAT TUBE ANGLE)、頭管角度(HEAD ANGLE)。它們必須成為一個整體才有意義,下面我們將表述為什么單獨考慮意義不大。
當比較山地車和公路車的幾何形狀時,Reach是最顯著的差異之一。它也常常是無休止的討論和困惑的根源,F(xiàn)代車有一個更長的Reach值,在430和485毫米之間,而Enduro可以超過500毫米。礫石車通常在370至425毫米。然而,你在車上的騎行姿勢的緊湊程度和伸臂距離的關系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大。不同把立搭配不同座管角度可以讓不同Reach值的車有相同的騎行姿勢。
用Fitting大師巴斯蒂安·馬克斯(Marks)的話來說,“對我來說,Reach更多與操控性有關,且非常重要!币欢ǖ难由炜梢垣@得更穩(wěn)定的騎行姿勢。但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座管角度。
單獨Reach并不能定義你的騎行姿勢!
當談到座管角度,我們認為從78°到73°是陡峭的座管角度,而從72°到70°是寬松的座管角度。座管角度通常定義為從五通垂直地面到座管中心直線的角度。精確的角度可以略有不同。陡峭的座位管角度在上坡有一定優(yōu)勢,可以讓你的中心更靠近前路,不會打滑,但同時缺點也很明細,更多的壓力放置在前端,很容易引起手部不適,而膝蓋也會有同樣的問題。一般來說,陡峭的座管角度一般順應性較差。
當然,關于座管角度還要考慮座管后飄和座包等其他問題,一般來說,真正的幾何因為后飄的存在,會變的車架預設計的情況更加松弛,而且當你的座管升高時,座管角度會更加松弛,因此現(xiàn)在山地車領域會考慮有效座管角度。另外座包的前后位置也可以影響有效角度,影響值大概在2°。
因此,在山地車上,座墊高度成為了座管角度的決定性因素,這也使得山地車之間的幾何形狀無法比較。而礫石車則是通過實際幾何定義座墊高度,綜上,筆者認為這樣的比較是沒有意義的。當你一旦站立騎行或者沖刺時,座管角度就是去了意義。
在你下坡時,頭管角度對騎行姿勢的影響開始變的明顯,頭管角度間接描述了前輪離你的重心有多遠。角度越陡峭,你會覺得越安全,即使在平坦的道路上,較長的軸距和松弛的頭管角度也會感覺更加穩(wěn)定。但松弛的頭管角度不容易對抗急彎和側風,轉向時也需要更多的操控,而在低速騎行時前端往往會有一種模糊的感覺,如果用陡峭的頭管角度,處理會變得非常直接。有了這種“直接且快速”操控感,你可以巧妙地避開障礙,在高速前行時往往需要這種精密的操控。
上一篇:返回列表